联系电话:

010-63561161

基金会动态 > 医奖会动态 > 正文

医奖会二十年-成果篇 | 专委会建设助力医药卫生重点学科和临床医学发展

  因党的医疗健康慈善公益事业需要而建,随党的医疗健康慈善公益事业发展而兴,与北京医药卫生体系改革进程同步伐,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以下简称“医奖会”)于2002年成立,是北京市卫生系统最早成立的一家综合性基金会。医奖会始终牢记弘扬人道博爱精神,激励人才追求卓越的使命,竭诚服务于医疗健康慈善公益事业,深入参与全国卫生健康治理,为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作出积极贡献。“医奖会二十年——成果篇”,重点介绍医奖会一路走来的工作进展与发展成效。

  医奖会二十年——成果篇
  医奖会专家委员会

  二十年来,医奖会为了提高基金会决策的专业化、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为了体现基金会决策的科学严谨、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为了强化基金会公益项目的权威性、可行性以及影响力,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自2006年7月起开始正式建立基金会专家委员会,以协助开展医奖会项目的理论、政策、策略、技术、研究和实践为主要任务,发挥多学科、多专业的综合优势,在研究制订基金会发展战略、项目规划等工作中,发挥咨询作用,提高决策水平,推动医奖会公益事业科学发展。截至目前医奖会共设立27个专家委员会,均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内蓬勃发展,在助力医药卫生重点学科和临床医学发展,关注卫生科技创新及新技术、新材料应用,积极培养医药卫生人才,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
  医政管理专业委员会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赵越教授担任医政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为推动医管事业迈向新高度,2020年10月,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医政管理专委会成立。医政管理专委会以“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医疗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法令和规定,进一步推动医改的不断深入,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保证医疗安全,促进医院可持续性发展,提升现代医院管理水平”为工作宗旨,团结社会力量,组织医疗机构的建设和发展,保证医疗单位业务工作的正常开展,妥善处理医疗单位业务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提高医疗质量、改善服务态度、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促进医学公益事业的发展。
  医政管理专委会成立以来,搭建了医政管理交流与合作平台,组织学习了医政管理相关政策、法律、法规、规章和各种技术标准;资助了医政管理相关的科学研究、学术活动、教育培训、国际交流和其他公益活动,奖励和培养了优秀人才,表彰和奖励了对本委员会各项工作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以本委员会为核心,组织相关政府机关、医疗机构、研究机构、企业等,共同开展医政管理相关的国内外交流与合作活动,逐步构建立足于质量、安全、效率、效果方面的现代化医疗服务体系;为我国医政管理水平的提升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
  炎症性肠病专家委员会

 

  中南大学湘雅二院消化内科吴小平教授担任炎症性肠病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非特异性肠道炎症疾病,包括泼物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近年来IBD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临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炎症性肠病患者。我国的炎症性肠病病例明显増加。目前的数据显示,UC和CD患病率分别为11.6每10万人和1.4每10万人。炎症性肠病的病情往往较为复杂,而诊断尚没有“金标准”。特别是克罗恩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非常困难。同时,炎症性肠病的诊断需要病理、影像、外科、营养等多学科协作。
  为此,2016年10月,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炎症性肠病专家委员会应运而生。炎症性肠病专家委员会由全国近百家医院,140余名炎症性肠病医学专家组成,通过一系列的学术教育活动,提高了我国炎症性肠病医学领域医师的理论基础及临床诊治水平,为我国培养出了高层次的临床医学人才、提高了炎症性肠病医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改善了基层医疗服务质量,促进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随着炎症性肠病专家委员会规模和影响的不断扩大,目前专委会已经达到500人以上,覆盖全国消化、IBD领域医院,形成多学科相互支持,密切配合的态势。6年时间里,炎症性肠病专家委员会一直致力于我国炎症性肠病领域的学术发展,举办数百场学术会议,在我国IBD医学领域起到了非同凡响的效果。
  为推广炎症性肠病(IBD)领域诊疗的前沿理念和技术,介绍国内外先进的炎症性肠病临床与基础研究进展,展示炎症性肠病新型药物治疗成果,促进全国同行的临床经验交流,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炎症性肠病专委会于2021年10月举办了“2021年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炎症性肠病专委会学术年会”。
  为了贯彻执行李克强总理在2018年4月12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岀的“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措施,推进远程医疗覆盖全国所有医联体和县级医院,健全"互联网+医疗健康”标准体系,加快信息互通共享,强化医疗质堂监管和信息安全防护随着科技的进步,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特设立了“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炎症性肠病专家委员会微信公众号线上教育项目”。定期推送IBD学术领域文章, 每篇文章推送平均阅读量为800人次左右,使我国消化科中青年医师随时随地灵活学习,提高医疗机构专业性,努力推进了我国医学事业的全面发展。
  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
  中国儿童免疫与健康联盟

 

  儿研所风湿免疫科吴凤岐教授担任中国儿童免疫与健康联盟主席,复旦附属儿科医院临床免疫科王晓川教授担任秘书长。
  2018年6月,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中国儿童免疫与健康联盟成立。中国儿童免疫与健康联盟由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发起,全国从事儿童风湿免疫疾病防治工 作、儿童感染免疫疾病防治工作、儿童过敏免疫疾病防治工作和儿童生长发育疾病防治工作的医疗机构、社会组织、产学研单位共同参与,是我国目前第一个以交叉学科联合诊治为出发点探讨、解决儿童免疫类疾病与生长发育关联性临床问题的专业联盟。
  我国儿童免疫与儿童营养与生长发育领域的四百余家三级医院儿科主任、儿童医院院长和公共卫生专家学者围绕“对儿童免疫疾病全面认识、联合出击,还社会和家庭一个好孩子”主题,将在儿童风湿免疫(包括肾脏免疫等相关专业)、儿童感染免疫、儿童过敏免疫(包括呼吸哮喘免疫、皮肤过敏等相关专业)和基于与儿童免疫疾病与生长发育指导下的儿童免疫蹄类疾病个体化诊疗等领域进行深度探讨与交流。
  成立中国儿童免疫与健康联盟在调整优化医疗资源结构布局,促进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医疗资源上下贯通,提升医疗服务体系整体效能等领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旨在推动我国儿童免疫与健康事业和儿童免疫类疾病规范化临床诊疗的进步与发展,更好地实施了分级诊疗,开拓学术视野,提高基层儿科医生在预防接种、免疫及感染性疾病的诊治能力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
  泌尿外科专家委员会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纪志刚教授担任泌尿外科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泌尿外科系统疾病是我国的常见、重大疾病,其发病率长期居我国城乡居民各系统疾病发病率前列,影响百姓健康尤其男性健康,已经成为我国突出的公共卫生与医疗保健问题。
  为进一步促进泌尿外科学术事业的发展,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泌尿外科专家委员会于2016年4月成立,旨在促进泌尿外科学科繁荣发展,搭建学术思想融合,倡导产学研结合转化,为医学发展服务,为医、患服务的综合交流平台,不断推动泌尿外科医学进步与创新,提高泌尿外科医务工作者诊治水平。
  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泌尿外科专家委员会成立以来,为泌尿外科学科建设发展提供了学术交流平台,开展了专科医师的培训学习及国际学术交流机会,评选和奖励了优秀医学科技成果(包括学术论文和科普作品等),为各学科优秀人才提供了系统的学习和培养机会。本着“人有专长,科有特色”的原则,以各科室在管理人、财、物等各方面特色为主导,定期举办主题沙龙会、研讨会、学术交流学习互访等活动,采众家之长,探讨共性问题,为各医院泌尿外科协同发展、资金募集申请提供了平台。
  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
  肺癌医学青年专家委员会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赵军教授担任肺癌医学青年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肺癌医学青年专家委员会(YSCLC)的前身是北京专家团队(BEST),由数位在京的肺癌医学领域的青年学科带头人于2016年7月10日正式成立北京肺癌医学青年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肺癌青委会”)。肺癌青委会致力于在更高的起点,搭建一个互相尊重,协作创新,汇集国内高水平肿瘤多学科人才的平台,并立志将这个平台打造成以推广肿瘤多学科协作规范化诊疗为核心任务,以培养新一代精通循证医学及转化研究的科学家为使命。
  随着青委会规模和影响的不断扩大,目前我们青委会会员已经达到2000人以上,覆盖22个省直辖市,形成多学科相互支持,密切配合的态势。肺癌青委会下目前设置八个学组,包括:介入学组、放疗学组、胸外学组、病理学组、影像学组、内科学组、科普学组、姑息治疗学组;二个协作组:肺癌转移性骨病MDT协作组和肺癌脑及脑膜转移MDT协作组;及多地区分部。
  青委会自成立以来每年均组织各项学术活动,其中每年举办一次学组年会,已经连续举办6年。青委会年会是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每次年会各学组组长对年度工作进行汇报和总结,主委将对整个学组组织情况和学术发展进行阐述和总结汇报。年会设立一个主会场及各学组分会场开展专场学术研讨。
  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
  角膜病医学专家委员会

  北京同仁医院潘志强教授担任角膜病医学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角膜病医学专家委员会是由北京及全国眼科角膜病医学领域的专家及学科带头人参与,于2016年4月23日正式成立。专委会致力于搭建角膜病医学交流与合作平台,推广角膜病医学知识与诊疗技术,分享角膜病医学研究成果,同时开展专业领域的公益项目和公益活动,促进本领域专科医师的培训学习,推进角膜病医学学科建设!
  专委会自成立以来每年均组织各项学术活动,包括角膜病诊疗进展培训班、眼库管理培训班、中西医结合眼表疾病论坛、角膜内皮疾病培训班、角膜病例比赛、眼表手术新技术学习班等学术会议,其中角膜病诊疗进展培训班作为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已经连续举办了5年,在眼表疾病领域已经形成特有的学术平台品牌。
  学术活动紧紧围绕专委会的专业领域开展,专委会所有成员每年均有80%左右,参与每年学术年会的各项筹备工作及学术交流任务。每年年会覆盖全国眼科医师人数线上+线下达5000人次左右,为我国角膜病医学领域水平的提升与发展做出贡献。
  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
  中国风湿免疫病医联体联盟

  北京协和医院曾小峰教授担任中国风湿免疫病医联体联盟主任委员。
  中国风湿免疫病医联体联盟由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与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国家风湿病数据中心倡议发起,国家卫生计生委医疗管理服务指导中心担任支持单位,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牵头,全国从事风湿免疫疾病防治工作的医疗机构、社会组织、产学研单位共同组建,于2017年11月19日在北京成立。截至目前,医院成员单位463家,区域联盟38家,理事281名。
  中国风湿免疫病医联体联盟以“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遵守国家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贯彻国家科学技术和卫生工作方针,整合医疗资源,完善医疗服务体系,促进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推进分级诊疗,解决风湿免疫病患者看病就医问题,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为工作宗旨。通过专科共建、临床带教、业务指导、教学查房、人才培养、科研和项目协作等多种方式,促进了联盟内部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和下沉基层。建立了较为科学的联盟内部分工协作和接转诊机制,为患者提供了连续性诊疗服务。
  中国风湿免疫病医联体联盟自建立以来,积极推动了风湿免疫病学科建设,包括:风湿免疫病规范诊疗中心评审、三级医院风湿免疫科建设等;积极推广了风湿免疫病诊疗规范及慢病管理科学体系,提升了联盟成员医疗服务能力和诊疗水平;积极推动了风湿免疫病数据平台和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推动了风湿免疫病数据直报,为医学研究和政府决策提供了依据。
  中国风湿免疫病医联体联盟通过建立远程医疗服务网络,提升了远程医疗服务能力,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了医疗资源纵向流动,提高了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和医疗服务整体效率。全面落实国家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发展规划,扎实推进“十、百、千、万”四级协同网络建设,探索出中国风湿免疫疾病临床研究可持续发展模式;联盟结合国家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工作任务,根据我国风湿免疫病防治需求,以临床应用为导向,以医疗机构为主体,以协同网络为支撑,开展临床研究、协同创新、学术交流、人才培养、成果转化、推广应用。
  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
  严仁英妇产医学基金管理委员会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杨慧霞教授担任主任委员。
  为更好的促进北京乃至全国的妇产医学、围产保健医学事业的发展,弘扬严仁英教授作为“中国围产保健之母”严谨治学、 善待病患的崇高医疗风尚。2006年7月,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发起设立“严仁英妇产医学基金管理委员会”。
  严仁英妇产医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以促进我国妇产医学、围产保健发展、提升妇产与围产保健专业整体水平为目标、加强妇产与围产保健医学诊疗技术合作、课题研究、国际交流与教育培训、表彰奖励为主要内容的医学专业的基金管理委员会,同时通过多渠道募集资金、专业论坛及奖励项目等公益活动扩大影响力,成为全国妇产与围产保建领域内最有影响力的基金管理委员会。
  严仁英妇产医学奖励基金会成立以来积极组织从事妇产医学研究及临床的专家教授,开展妇产医学和围产医学的理论研究及临床实践,使本基金管理委员会成为一个传播新技术、新理论的技术平台,成为全国妇产医院(科室)之间相互协作的纽带,依托本基金管理委员会专业强大的技术资源为中国妇产医学领域技术提升与发展事业的推动做出贡献;开展了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加强医院及科室之间的学术交流,开展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使科室工作人员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开阔视野,加速成长,更好地在医、教、研工作中发挥作用;奖励了妇产医学管理类、临床类、科研类等优秀人才;积极拓展新产品与新技术开发。本基金管理委员会面向委员征集研究课题,通过链接企业,提供科研成果向市场转化的平台;对于企业的新产品与新技术,在本基金管理委员会的范围内予以推介;奖励了优秀的、有潜力的、有开发性的科研项目或课题;资助了基础研究、教学研究和著作出版;资助了优秀人才出国深造及参加国际学术合作和国际学术会议;按照捐赠者的意愿进行的资助项目;开展专业咨询,专业培训。
  本基金管理委员会第一届主任委员,在任期内将“严仁英妇产医学奖励基金严仁英妇产医学奖”建设成为全国妇产与围产保建领域内最有影响力的奖励项目。通过举办的国际交流、合作、专业论坛等系列活动,扩大了本基金管理委员会的社会影响力;通过对更多妇产专业执业医师的培训,不断提升了中国妇产医学整体水平。发起人共同设立的“严仁英妇产医学奖励基金严仁英妇产医学奖”,用于奖励在妇产与围产保健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基金管理委员会积极在妇产医学领域内发展委员和合作单位;通过开展国际妇产论坛等技术交流活动,促进国内知名专家、日韩知名专家间广泛交流与合作,使本基金管理委员会带领委员和合作单位真正“走出去”、“请进来”,提升委员和合作单位的核心竞争能力。本管理委员会成立了国际、国内知名妇产机构专家组成的专家组。依托专家组的技术优势,在委员和合作单位间广泛开展技术指导、技术培训、技术论坛、技术输出、科研课题资金支持与奖励等活动。管理委员会面向委员和合作单位征集研究课题,寻求社会广泛支持,提供科研成果向市场转化的平台;对于委员所在单位和合作单位的新产品与新技术,由本管理委员会予以推介。通过以上活动及宣传为基金会自身的健康发展谋求力量,以更好的推动我国妇产医学事业的发展。
  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
  血液疾病医学专家委员会

  北京协和医院周道斌教授担任主任委员。
  近年来,血液疾病在诊断及治疗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乃至重大突破,但因血液疾病的诊疗极其复杂,我国目前缺乏统一的治疗标准且各地存在很大差异。协助提升医院临床医师的综合能力,促进血液领域骨干人才培养,推动血液系统疾病诊治尤其是新型肿瘤药物的规范使用,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细胞治疗技术的发展,加强患者关爱健全诊疗管理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此,2016年5月,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血液疾病医学专家委员会成立。血液疾病医学专业委员会致力于推动血液病专科医院的规范化、医疗合作化、医院管理科学化进程,通过交流合作,加强医疗机构的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整体专业技术水平,实现医疗机构血液病诊治上的整体发展与提升。发挥血液疾病医学专家作用,进一步提高血液疾病诊疗管理和科研水平,组织制修订血液病诊疗规范、临床路径等技术规范;开展相关培训和技术指导,实施血液病、医疗质量控制、评价和考核,为全国血液科主治医师及有志于从事血液病诊治工作的高年资住院医师提供培训机会,通过培训,使主治医师拥有科研思维具备撰写SCI文章的能力,达到血液专科高层次人才水平;让住院医师深入了解血液疾病的最新治疗进展并学习相关领域的成果和经验,树立正确的临床诊断思维,建立医院的规范诊疗体系,对血液病病例登记信息进行技术分析,提出诊疗管理政策专家意见;开展相关诊疗技术研究和新药应用、新技术评估,促进临床转化应用。血液疾病医学专家委员会成立以来,加强了血液学诊疗技术合作,优化了卫生资源配置,推动了我国血液病医学全面发展,进一步提升了我国血液系统疾病的诊疗水平,促进了医学公益事业发展。
  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
  药学专业委员会

  北京市医药集中采购服务中心张毅担任药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药学事业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国家药品不良反应检测年度报告(2016)》中指出,2016年我国报告药品不良反应个例高达143万分。药学改革推动着药师队伍的职能转变,肩负起为临床安全用药保驾护航的职责。2017年国家卫计委发布的《关于加强药事管理转变药学服务模式的通知》中强调: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药事服务是诊疗活动的重要内容,鼓励医疗机构大力培训和合理配备临床药师,开设药师咨询门诊,以病人为中心、以个体化用药为核心,积极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开展临床药学教学和药学应用研究等。取消药品加成、处方前置审核,意味着药事服务将真正向知识密集型转变,真正实现通过药事服务为临床服务、对患者负责。新医改政策推动下的家庭医生签约责任制,在实操过程中还需要家庭药师的积极配合,重点难点都集中在基层药事服务与用药管理的薄弱之处,特别是安全用药、合理用药的必要性和急迫性,这正是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药学专业委员会因时而生、因势而生的机遇与使命。
  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力邀医学专家、药学专家共同参与临床药学公益与科研事业,于2017年6月成立了促进新药学模式交流与发展的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药学专业委员会。
  药学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更好地调动了三甲医院药学专家资源带动基层医疗机构药师队伍的职能转变,持续开展基层医院药物利用与评价研究,提升了基层药师的专业水平和价值体现,推动了药事服务的常规化开展,特别是对长期用药的慢病人群进行了合理安全用药的持续管理,家庭药师是家庭医师的必要补充与充分协作。
  药学专业委员会成立以来,重点在于积极促进了药师队伍的发展、提升了药学服务技能、建立了药学服务规范与标准,为全国药师工作者搭建了项目合作平台,构建了大数据系统,提升了学术科研能力,共同努力推进了药事服务的正规化、社会化、大众化,进一步加强了与新闻媒体的合作共建,揭秘药害事件、弘扬药师价值、促进药师立法,引入了“互联网+”模式,提升了人民群众“合理安全用药”意识,加强了社会各界对药师职业的了解与重视,为药师药学发展注入了先进的实践经验。
  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
  北京市区属医联体核心医院联盟

  建设医联体是政府主导、积极推动的一项工作,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分级诊疗制度、解决老百姓看病就医等问题息息相关。2017年7月24日,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党组书记李斌在“全国卫生计生系统2017年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专题研讨班”上指出,今年下半年,所有三级公立医院全部参加医联体建设并发挥引领作用。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积极响应,深刻认识和理解到推进医联体建设的意义,站在医改的全局,聚焦于加快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着眼于促进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服务能力。
  2017年11月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联合北京市垂杨柳医院和北京市海淀医院发出倡议:北京市从事区域医联体工作的医疗机构、社会组织、产学研单位携起手来,共同组建“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北京市区属医联体核心医院联盟”。联盟成立以来在调整优化医疗资源结构布局,促进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医疗资源上下贯通,提升医疗服务体系整体效能等领域做出了积极贡献,更好地实施分级诊疗和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贯彻落实了《“健康中国”2030 规划纲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开展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医联体联盟医疗发展模式,促进不同区域医疗机构间技术和资源的互助互补。
  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
  肝胆外科中青年专家委员会

  解放军301医院王宏光教授担任肝胆外科中青年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为提高肝胆外科专业技术水平,促进肝胆外科的发展,2017年11月,全国多名肝胆外科相关专家共同联合发起并成立了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肝胆外科中青年专家委员会。
  肝胆外科中青年专家委员会以搭建国际医学交流平台为己任,以医疗水平提升和学科建设为核心,整合优秀医疗资源,推动肝胆领域卫健、医药事业发展。
  肝胆外科中青年专家委员会成立以来,发挥了专委会在肝胆外科领域的优势,汇聚了业内顶尖医学力量,立足肝胆领域的健康管理,搭建的全方位学术交流平台,培训优秀医生和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围绕肝胆疾病的综合治疗新方法开展学术交流和深入探讨及经验总结,促进了中青年医生培养及肝胆外科学科建设,为不断提升肝胆胰疾病的诊疗能力提供保障和动力,提高了肝胆疾病整体诊治水平,积极开展有益于人民健康的相关业务活动,聚焦相关领域发展的国际前沿和热点,以专题报告、疑难病例讨论、手术视频等形式开展交流,成为了传播肝胆外科领域新模式、新技术、新理念的平台,推动了肝胆外科诊疗技术向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进一步提高了我国肝胆疾病的整体诊疗水平。
  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
  腹膜透析专业委员会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董捷教授担任腹膜透析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和医疗保险覆盖率的提高,尿毒症患者的救治率正在不断提升。腹膜透析这项成熟的肾脏替代治疗技术,在越来越多的尿毒症患者中得到应用。新医改后药品零加成和药占比限制对腹膜透析推广产生一定的影响,我们积极呼吁,通过增加腹透医疗服务项目收费、按人头付费等举措,保全腹膜透析在尿毒症治疗不可或缺的地位,促进透析生态环境的良性健康发展。
  为了促进腹膜透析技术的发展,不断提高腹透患者生存质量,2018年2月,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搭建了一个专属腹透从业人员的公开学术交流平台——腹膜透析专业委员会。腹膜透析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增强了腹透学术领域的纵深发展,肾脏病学和腹膜透析领域的资深专家们共同探讨提高了腹透技术和治疗质量的策略,分享了关于腹透置管技术、腹膜功能保护、腹膜炎、心血管合并症等最新进展和研究成果;促进了国际化学术交流,并依托腹透医疗互联网平台(PD-TAP),针对具有一定腹透工作经验的医务人员,从腹透临床实际工作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出发,基于理论、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和工作指南、以及临床工作经验进行教学,提高解决了临床实际问题的水平和开展临床科研的能力,全方位地提升了腹透临床管理、科研、教学水平。
  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
  青光眼专家委员会

  北京同仁医院王涛担任青光眼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青光眼是眼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眼科第一位不可逆性致盲性眼病,青光眼是眼科患者盲目的最主要原因。为了发挥首都医疗资源优势,加强区域医疗合作,促进我国区域医疗协调发展,提高区域青光眼医学诊断技术水平和临床服务支持能力,更好地促进青光眼医学事业的发展,2018年3月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青光眼专家委员会成立。
  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青光眼专家委员会由来自全国各地的近30名青光眼专业医生组成。
  专委会的成立促进了我国青光眼疾病医学发展、提升了青光眼专业整体水平。专委会成立以来以加强青光眼病医学诊疗技术合作、课题研究、国际交流与教育培训、表彰奖励为主要内容,通过多渠道募集资金、组织和实施了本专家委员会医学项目,资助青光眼医学相关的科学研究、学术活动、教育培训、国际交流等公益活动以扩大影响力,设立了“青光眼医学奖”,奖励和培养了优秀人才,表彰和奖励了对本委员会各项工作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以本专委会为核心,组织相关政府机关、医疗机构、研究机构、企业等,共同开展青光眼医学国内外交流与合作活动,逐步形成青光眼医学诊疗新技术、新项目的推广应用体系和社会支持机制。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青光眼专家委员会逐步发展成为全国青光眼领域内最有影响力的专家委员会之一。
  通过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青光眼专家委员会这个平台,推广了青光眼医学知识与诊疗技术,分享了医学研究成果,引入了国内国际前沿的青光眼医学临床高技术,拓展了国内医疗机构青光眼医学领域医疗技术全球化视野,整合协调了北京市眼科青光眼领域的力量,更好地为青光眼患者服务,降低青光眼患者的致盲率,为我国青光眼医学领域水平的提升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
  肿瘤多学科诊疗专家委员会

  海军总医院康静波教授担任肿瘤多学科诊疗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2018年4月20日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肿瘤多学科诊疗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北京举办。为深入贯彻落实三部委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肿瘤多学科诊疗专家委员会成立当天举办了首届“一带一路”肿瘤多学科诊疗与全程管理合作论坛,同时,发起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丝路卫生健康工程”。
  由于国内外的肿瘤治疗中心均相继采用MDT的模式进行肿瘤的规范化综合治疗,但MDT缺少国家层面的政策与管理支持,缺乏医院支持和激励机制,而且很多医疗机构还无法做到全程管理,为推动我国肿瘤多学科诊疗工作的发展,借鉴国外成功发展经验,肿瘤多学科诊疗专家委员会邀请了以美国肿瘤放疗学会主委ChristopherBiggs博士为代表的美国癌症研究协会专家、“一带一路”十余国驻华外交使节、及国内百余家三级医院肿瘤多学科诊疗各领域的中心及科室主任等多方社会力量参与研讨,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肿瘤的治疗及多学科协作(Multidisplinary team,MDT)领域合作与交流,提高了对肿瘤的治疗及多学科协作(Multidisplinary team,MDT)新治疗模式的认识,共同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路线,将肿瘤多学科协作转化为肿瘤患者生存期的延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并为中国MDT理念及相关技术装备深入基层和走出国门提供交流平台。
  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
  心肺循环专业委员会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柳志红教授担任心肺循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心肺疾病是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群众健康的重大疾病,占据我国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肺循环位于左右心之间,将心肺紧密联系,维持生命活动。肺动脉高压作为心肺疾病的终末期状态,是影响心血管疾病和肺部疾病预后的重要因素。肺栓塞和肺动脉高压发生以后,决定其死亡风险和预后转归的主要因素是心功能状态。因此,心、肺不仅是独立的器官,更是一个相互影响、协调同步的完整体系。临床医生在处理肺血管疾病时,不仅要重视血栓量的多少和肺动脉压力的高低,更需要将心肺视为一体,综合全面的评估,精准的个体化治疗。但疾病状态下心肺的相互影响,一体化研究国内外均很少。
  为此,2019年6月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成立心肺循环专业委员会,以不断提升心肺疾病患者的诊治能力,改善预后,提高我国心肺血管疾病的整体水平为目标。为北京及全国的心内科、心外科、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先心病内科、心衰与移植、睡眠医学等相关医学领域的专家及学科带头人搭建一个互相尊重,协作创新的平台。
  同时,也为学科建设发展、提供学术交流机会,开展专科医师的培训学习,开展公益项目,公益活动,为各学科优秀人才提供系统的学习和培养机会。促使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事业及心血管疾病学科建设,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造福百姓!
  专委会自成立以来每年均组织各项学术活动,其中每年举办一次学术年会,已经连续举办3年。每次学术年会主任委员对年度工作进行汇报和总结,主委将对整个专委会情况和学术发展进行阐述和总结汇报。内容围绕着学术研讨及交流、各类疑难病例分享等学术内容,每年年会覆盖全国医师人数线上+线下达5000人次左右。专委会所有成员每年均有80%左右,参与每年学术年会的各项筹备工作及学术交流任务。本项目连续举办多年在心血管领域、肺动脉高压专科也形成了一定的学术地位和学术影响力。
  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
  感染病学专委员会

  北京协和医院刘正印担任感染病学专委员会主任委员。
  感染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与生命的一类重要疾病,而抗生素耐药冋题也日益严重,感染疾病的科学诊治与抗感染药物的规范化应用已成为现代医学发展中最重要的热点问题。要引领学科不断前进,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临床专业知识,还需要掌握研究感染性疾病的各种科研方法,包括基础医学、公共卫生、药学、芯片技术、蛋白组学、基因组学、信息学、分子生物学、社会学等。为此,2019年8月,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感染病学专委员会成立。
  感染病学专委员会以“团结、协作、共赢”为主旨,团结所有和感染性疾病相关的专业和专业人员,对感染领域中细菌和真菌感染、抗菌药物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协作,达到共羸的目的。
  学科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热爱感染病事业旳髙端人才才能引领学科不断进步。感染病学专业委员会对医疗机构的各级各类人员开展了国家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标准的职业道德培训;感染性疾病尚有大量的科学问题没有解决,需要进行深入和广泛的研究,如新发和突发感染病有效预警、监测和防控:病原生物学特征、耐药性与快速诊断;病原体与人体相互作用及感染慢性化、重症化机制;特异性病原治疗、个体化治疗;多器官功能衰竭与人工器官治疗等,我们开展了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训和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管理的学术活动。致力于我国医院感染管理学科的发展,对医院感染管理中的难点,重点问题开展学术探讨与专题研究。评选和推荐了优秀的医院感染管理专业工作者、优秀科研成果、优秀学术著作及论文。为培养具有国际学术视野、创新性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的高层次检验人才,促进国内外科研合作,深度提升感染病学科学术水平和影响力,专委会选拔优秀人才,设立国际访学和交流项目,增强国际交流能力,深入探索国际前沿技术,加强了国内外、港澳地区医院感染管理学术团体的学术交流。
  感染病学专委员会的成立加强了感染病学科的建设,提高了感染病学科的专业化程度,高效地整合了所在医院防治感染病的医疗资源,形成了感染病诊治特色,挖掘了科研亮点,提高了对全院相关疾病会诊的权威性,促进了我国感染性疾病诊治水平的提升。
  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
  急诊医学专业委员会

  北京朝阳医院郭树彬教授担任急诊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急诊医学是新兴学科,在我国上世纪八十年代兴起,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急诊医学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代。作为急诊医疗服务体系中的核心环节,急诊科承担着急性疾病、慢性疾病急性发作、急性创伤和急性中毒的诊治工作。但急诊医师和急诊人才的短缺,区域发展不协调,严重影响了急诊医学的发展,也影响了急诊医疗服务的质量。劳动强度大、风险大等客观条件是造成人才流失的重要因素。这使急诊医师队伍建设走在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上。我们也看到了国内外急诊医学科研、人才队伍的差距。
  在此情况下,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急诊医学专业委员会于2019年8月应运而生。
  急诊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以来推动了北京乃至全国的急诊学科建设,为急诊医学学科建设发展,我们定期举办了主题沙龙会、研讨会、学术交流学习互访、新技术培训班等活动,提供了学术交流机会,提高了急诊医生科研能力,并为北京各医院乃至全国急诊科协同发展、资金募集申请提供了交流平台。开展了专料医师的培训学习, 评选和奖励了优秀医学科技成果(包括学术论文、发明创造、专利技术和科普作品等),为急诊医学学科建设募集了资金及国际学术交流机会,为各学科优秀人才提供系统学习和培养机会,服务于学科提供安全、正规、充足的资金支持。定期举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探讨,举行优秀住院医师评比,提升我国急诊住院医师的诊疗能力,扎实基本功。我们还定期面向社会进行急救、自救等急救技术的推广普及活动,提升我国居民急救能力。
  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
  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

  检验医学具有知识体系复杂、技术发展迅速、涉及多学科与多技术交叉等特点。在人工智能和精准医学的大背景下,检验医学在促进我国人民健康事业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2019年8月,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它为高端检验人才培养搭建了平台,专委会委员为来自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具有权威性、专业性和综合性,代表我国检验医学学术水平的核心力量。专委会以共同促进检验医学的学科发展和全面提升检验医学技术水平为宗旨,通过学术活动、教育培训、国际国内访学和交流项目,促进交流与合作,为优秀检验人才提供系统的学习和培养机会。通过筹集、管理社会资金,设立科研基金,建立奖励机制,资助检验医学相关的科学研究,奖励和培养优秀人才,支持以疾病为导向、多学科交叉协同研发,孕育更好的科研项目,促进研究成果转化,形成检验新技术、新项目推广应用体系和社会支持机制,引领学术前沿,指导检验医学不断创新发展。同时,专委会充分发挥了其职能优势,整合医疗资源,群策群力,积极配合了医疗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政策的有效落实与实施。
  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以来,建立了国内合作培训基地,促进了高端检验人才培养。以开放的思想和行动,为髙端检验人才搭建了交流平台,设立国内人才交流项目,将国内一流院校、医疗机构和知名企业设置为合作培训基地,加强了校、院、企业间的交流,建立了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帮扶了各医疗机构髙级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的培养,以学会作为桥梁,提供了更多继续深造和学习的机会,全面提升了各级医疗机构的检验医学专业的学术水平和服务效能。还设立了国际访学和交流项目,打造了高层次检验精英队伍,为培养具有国际学术视野、创新性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的高层次检验人才,促进国内外科研合作,深度提升了检验学科学术水平和影响力,专委会选拔优秀人才,设立国际访学和交流项目,增强国际交流能力,深入探索国际前沿技术,促进基础和临床研究的创新与转化。同时,我们设立与评审了科研基金,促进了研究成果转化与推广,专委会以“融合、创新、转化、发展"为宗旨,通过筹集、管理社会资金,设立科研基金专项,组织专家组评审,将秉承公正性、学术性和应用性的原则,资助检验医学相关的高水平、高质量科学研究,鼓励广大检验学者参与科学研究,支持多学科交叉协作,促进研究成果转化,以逐步形成检验新技术、新项目的推广应用体系和社会支持机制,指导检验医学学科不断创新发展。
  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
  脑转移瘤专家委员会

  协和医院马文斌教授担任脑转移瘤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随着我国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恶性肿瘤患者的检出率以及存活期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使得脑转移瘤的患病率不断提高。然而患者发生脑转移将导致患者的生存质量及生存期受到明显影响,意味着患者的治疗策略需要及时调整和改变。而恶性肿瘤脑转移患者的治疗涉及到神经外科、放射治疗科、肿瘤化疗科、胸外科、乳腺科、泌尿科、影像科在内的多科协作。为贯彻落实国家科学技术和卫生事业发展方针,针对影响人民生活和健康水平的重大疾病一恶性肿瘤脑转移开展多学科及院际的交流协作,整合全国的医疗资源,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开展多中心的联合研究及数据共享,发挥我国的体制优势,在脑转移瘤的治疗研究方面做贡献,2019年11月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脑转移瘤专家委员会成立。
  脑转移瘤专家委员会成立后,相继组织开展了“脑转移瘤防治宣传周”活动以提升医务工作者和公众对脑转移瘤筛查和治疗意识、举办了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脑转移瘤学组学术年会、每季度一次与全国各地方医院举行“脑转移瘤MDT病例研讨会”,相关学术活动的开展增强了科室乃至院际间的协作,更好地给脑转移瘤患者综合、全面的治疗,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以及治疗  效果,同时进行了多中心的临床研究以及数据釆集,从而极大提高了我国脑转移瘤的治疗和研究水平。
  脑转移瘤专业委员会长期从事脑部肿瘤的临床和科研工作,重视对专业医学人才的培养、前瞻性项目的研究以及医学成果的推广,与国内外神经肿瘤等多学科专家合作,进行相关研究,并通过多种形式在国内外交流及推广,促进了国内脑肿瘤整体水平的提高。
  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
  外周血管疾病临床研究合作联盟

  上海仁济医院血管外科的叶猛教授担任外周血管疾病临床研究合作联盟主席。
  外周血管疾病已成为严重危害人体身心健康的高发疾病,血管外科呈现迅猛发展趋势,与此同时也激发众多专家学者开启了新的钻研与思考。为此,2020年11月,外周血管疾病临床研究合作联盟(英文缩写CoachPVD)应运而生。
  外周血管疾病临床研究合作联盟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叶猛教授在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平台发起的,先后集合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血管外科,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管外科,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海慈医院院血管外科,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血管外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管外科,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史振宇团队,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血管外科史伟浩团队,以共赢、共享为基础,以多中心临床研究为主要内容的学术团体,旨在通过前瞻式的数据收集方式建立起全国多中心的周围血管数据库 (VascBase),以支持未来各种形式的周围血管疾病的临床研究和卫生经济学评价。
  在“科研是临床医生的基本功”和“以科研促临床”的意识越来越普及的当下,临床科研工作被赋予了极其重要的地位。血管外科专业不仅要针对除脑血管、心脏血管以外的外周血管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而且一直在推动新型高通畅率的移植材料研究工作。外周血管疾病临床研究合作联盟成立以来,为激励我国中青年血管外科医师对血管外科相关科研工作的热情,提高临床科研能力,推动血管外科临床工作规范化和科研成果临床转化而开展相关工作,进行了相关疾病全程管理、创新器械研究或临床科研转化,同时为血管外科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径,改善了患者的医疗质量,促进了我国健康事业的发展。
  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
  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

  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李春霖教授担任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已经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2019年60周岁及以上人口2.54亿人,占总人口的18.1%。未富先老以及健康理念的缺乏,使得相当一部分老年人罹患各种疾病的痛苦,而专业的老年医学队伍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甚至非常缺乏。在此背景下,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老年人的健康成为健康中国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适应这一新的形势和任务,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启动成立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的议案。2019年12月3日,总会下发第40号文件,正式批准成立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经过一年的筹备,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于2020年11月7日成功召开!  
  老年人是各种身心疾病的高发人群,老年疾病涉及多个学科,包括老年科、内分泌科、心脑血管科、呼吸科、骨科、肿瘤科、风湿科、急诊科、影像科、检验科等;多重用药易于发生药物间的不良反应,需要药学专家的科学指导;随增龄发生的心理疾患需要有效的疏导和治疗;护理和照护也是维持老年人健康的重要环节。由于老年疾病的诊治更需要多学科的交流和融合,因此,成立由多学科专家组成的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就显得格外重要。
  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以来,围绕老年人主动健康和慢病防治等重大社会关切问题,整合了优势资源,进一步推动了老年医学医疗行业同仁深入交流,培养了老年医学队伍,积极预防、规范诊治、全程管理老年疾病,减轻了老年人因疾病或残疾遭受的痛苦,通过与各种媒体的战略合作,广泛开展科普宣传,传播科学健康理念和安宁疗护理念,促进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在保证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延年益寿,为创建健康老龄化社会做出了贡献!
  二十周年,对于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而言是一个新的起航点。“医奖会二十年”专栏将继续从“回顾篇”“成果篇”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梳理,展示医奖会事业发展历程和发展成就。

动态推荐
  • 聚集社会资金600余万元!北京市社会组织齐心助力密云乡村振兴
  • 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全体理事、监事共庆建会21周年!
  • 庆祝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成立21周年!
  • 圆满落幕 | 2023年肺癌青年学术峰会暨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肺癌医学青年专家委员会第七届学术年会
  • 谱写合作交流新篇章 | 北京女医师协会、北京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北京市红十字基金会、北京健康管理协会领导到访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考察交流
  • 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毛发头皮健康专家委员会成立
  • 砥砺前行 成就梦想!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成立二十周年宣传片发布!
  • 以公益为根 促医学发展——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成立二十周年
  • 医奖会二十年-成果篇 | 专委会建设助力医药卫生重点学科和临床医学发展
  • 医奖会二十年-成果篇 | 完善青年医学人才培养机制 促进医学领域整体水平提高
  • 党建引领 | 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全体党员参加“学纪法、守规矩、知敬畏”专题党课活动
  • 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发起设立"公共卫生人才提升项目一中青年临床骨干医生国际培训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