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青光眼诊疗技术新进展”全国继续教育学习班成功举办

2025年5月23至24日,由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北京眼科学会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共同组织的2025“青光眼诊疗技术新进展”全国继续教育学习班【项目编号:2025-07-02-043(国)】在北京举办。本次大会主席、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光眼学组委员、眼科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王涛教授邀请国内外的眼科同道一起,围绕青光眼诊疗技术新进展、常见及难治性青光眼相关手术、青光眼创新药物等多个专题进行学术探讨,共享学术盛宴。线上线下近万人次参加本次会议。
5月24日上午,“青光眼诊疗技术新进展”学习班隆重拉开帷幕。作为本次大会的重要环节,开幕式特别邀请了多位重量级嘉宾出席。出席开幕式的有:世界青光眼学会主席、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光眼学组组长王宁利教授;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孙兴怀教授;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光眼学组副组长余敏斌教授、刘旭阳教授、陈君毅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的常务副院长袁进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主任接英教授;中华医学会中华眼科杂志编辑部黄翊彬主任;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的Mary Qiu教授等来自国内外的著名眼科学家。
会议开幕式由大会主席王涛教授主持。王涛教授代表大会组委会,对各位嘉宾与学员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回顾了自2016年第一届学习班举办以来的十年历程,指出该学习班已成为全国青光眼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学术平台,持续推动着青光眼诊疗新技术的发展与理念革新。他诚挚希望本届大会成为交流思想、激发创新、提升临床能力的重要契机。随后,世界青光眼学会主席、首都医科大学眼科学院院长、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光眼学组组长王宁利教授发表致辞,他高度评价了北京同仁医院在青光眼诊疗领域所做的持续探索与贡献,认为本次大会立足临床、融汇多学科,将对提升我国青光眼防治水平发挥积极作用。他同时向大会组织者表达了诚挚感谢,并预祝会议圆满成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常务副院长袁进教授也在致辞中指出,此次学习班不仅搭建了优质的学术交流平台,更体现出临床研究与精准医学深度融合的趋势。他鼓励青年医生积极学习,勇于实践,不断推动我国青光眼诊疗走向更高水平。接英教授则强调新理论、新技术在临床转化中的重要价值,并希望大家在交流中不断拓展视野、碰撞思想。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孙兴怀教授在嘉宾致辞中对本次大会的主办给予热烈祝贺,“青光眼诊疗技术新进展”全国继续教育学习班成为推动全国青光眼继续教育的平台,预祝大会越办越好;中华医学会中华眼科杂志编辑部黄翊彬主任在嘉宾致辞中表达了对于眼科年轻人才培养的巨大关注,她殷切希望大会的举办能够推动眼科青光眼学术领域的广泛交流和新技术的革新,为中国青光眼患者带来福音。

本单元由李树宁教授、王怀洲教授与卿国平教授共同主持,聚焦于青光眼领域热点问题与跨学科交叉探讨。论坛伊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的王宁利教授围绕“青光眼手术从造瘘向内引流的转变”进行了精彩讲解,系统梳理了青光眼手术理念的演进与临床应对策略。随后,来自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的Mary Qiu教授带来了“Itrack advance and how I use it”的专题演讲,结合个人经验展示新技术在青光眼治疗中的实际操作路径与疗效。袁进教授紧接着对角膜疾病与青光眼共病的诊疗策略进行了剖析,强调联合诊疗对于临床精准决策的意义。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钟勇教授则提醒临床医生关注NTG患者中常被忽视的视路损伤,并分享了实际病例与影像观察结果。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的刘旭阳教授介绍了BLAU综合征的诊断特征与鉴别要点,引起与会者广泛关注。最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张旭乡教授就高眼压和视神经损伤的早期识别与干预治疗进行了细致讲解,为临床实践提供了路径参考。

本单元由乔春艳教授、王冰松教授与牟大鹏教授联合主持,演讲内容涵盖疑难病例应对及前沿技术探索。首先由接英教授带来“复杂角膜病变的手术治疗”报告,从角膜病变出发,分享其团队多年来的诊疗经验与病例成果。随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的陈君毅教授深入剖析丝裂霉素在抗青光眼手术围术期应用中的专家共识,为安全用药提供权威依据。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张纯教授则以“MIGS外引流技术现状与未来”为题,回顾微创手术发展脉络,并展望其与人工智能协同发展的可能路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王大江教授的讲题“PACG小青白手术让我喜欢让我忧”以临床实感引发共鸣,深入分析了该类手术的关键挑战与解决方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王怀洲教授聚焦儿童青光眼手术治疗,强调年龄分层与解剖特点对手术选择的影响。中华医学会中华眼科杂志编辑部黄翊彬主任的讲座题目为人工智能与眼科,对未来人工智能在眼科应用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青光眼的药物治疗是青光眼的主要治疗方式之一,近年来,新的药物发展迅速,尤其是无防腐剂抗青光眼药物和固定复方制剂抗青光眼药物的发展为青光眼患者带来福音,极大降低了患者的眼表不良反应,提高了药物治疗的依从性。本单元由王涛教授和贾红艳主任共同主持,围绕青光眼药物研究与临床转化的最新进展展开深入交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药剂科主任王家伟教授做主题演讲,系统介绍了不同作用机制的青光眼药物在临床中的研究进展,从分子靶点到临床转化路径,展现了多维度的创新视角。贾力蕴主任分享了“起始稳血管”理念在新发DME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探索,强调青光眼药物在视网膜疾病中的协同价值。贾红艳主任则就24小时眼压控制与POAG药物治疗的关系进行剖析,提出个体化控压的新策略。段晓明主任介绍了无防腐剂新型降眼压复方制剂,展示了新药设计在安全性与依从性上的突破。陈琳医生带来了“无防腐剂β-受体阻断剂滴眼液的临床应用”专题报告,详细对比临床反应与不良反应数据,进一步强调药物耐受性的提升。最后,曹绪胜主任聚焦RVO继发NVG的抗VEGF治疗策略,强调早期干预对于控制新生血管形成和视功能保护的重要意义。

由辛晨、陈琳与刘妍三位医生共同主持。专注于青光眼微创手术新思维与术式创新的交流碰撞。乔春艳教授以“穹顶之眸”为题,从房角镜下的微观艺术出发,深入剖析房角镜检查在青光眼诊疗中的重要性,兼具学术深度与人文情怀。随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王军明教授系统梳理了青光眼schlemm管相关手术的理论基础与实操要点,结合实证数据探讨该类手术在不同人群中的适用性与预后差异。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唐莉教授带来了“微导管辅助的Schlemm管手术”专题报告,展示了微创技术在复杂病例中的实际应用,强调术式选择与术者经验的双重关键作用。

本场专题会由王涛教授、段晓明主任与王洪涛主任共同主持,聚焦青光眼前沿诊疗技术与手术策略的革新。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的孙兴怀教授分享了青光眼手术治疗的发展趋势,从微创化、个体化到人工智能辅助的多元路径,为未来诊疗模式提供方向指引。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钟华教授结合病例剖析了青光眼患者在人工晶体选择上的临床考量,探讨屈光目标与术后眼压控制之间的平衡策略。范志刚教授则介绍了年轻POAG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强调早期干预、精准评估和长期管理的结合。牟大鹏教授报告了Kahook双刃小梁切开手术和小梁消融术中房角形态变化及开角型青光眼手术效果的对比分析,拓展了手术机制研究的视野。来自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的余敏斌教授针对罕见病合并青光眼的诊断与治疗难点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多学科协作与分型诊疗的策略建议。

作为本次大会的收官之作,本专场由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孙兴怀教授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王涛教授联合主持,并邀请王怀洲、李树宁、乔春艳、贾红艳、牟大鹏等多位专家参与讨论。专题会议伊始,孙兴怀教授与王涛教授简短开场,回顾了近年来我国在微创青光眼手术领域的进展,强调手术技术的标准化和培训平台建设对推动临床工作的关键作用。随后,会议特别举行“XEN MASTER”授予仪式,以表彰在微创手术领域表现突出的专家。王怀州教授、王冰松教授与李秋梅教授荣膺此项殊荣,由孙兴怀教授与王涛教授共同颁奖,现场掌声雷动,气氛热烈。
在授奖仪式后,北京爱尔英智眼科医院的李秋梅主任围绕“微创青光眼引流管植入术后并发症及处理”作专题报告,从常见问题、临床预警信号到具体应对策略,展现出丰富的一线诊疗经验。紧接着,王冰松教授系统讲解了“微创青光眼植入手术的规范化及手术技能提高”的关键环节,从术前评估、操作技巧到术后管理进行了全方位剖析。最后的讨论环节中,多位专家就青光眼微创手术中的术后并发症等问题展开广泛的讨论交流与思维碰撞,为推动青光眼微创技术的临床普及与标准化发展注入新动力。最后,孙兴怀教授对本次论坛进行了总结:微创理念不仅代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承载着青光眼治疗人性化、个体化、精准化的愿景。技术示范中心的设立与交流机制的建立,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青光眼诊疗水平的整体提升。
大会主席王涛教授对本次大会进行总结:感谢所有参加会议的各位专家、各位眼科同道,感谢所有对本次大会的举办提供帮助的单位和个人,你们的参与是大会的成功保证,你们的参与为中国青光眼患者带来了新药品、新技术和新理念,把青光眼的诊疗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王涛教授宣布,2025“青光眼诊疗技术新进展”全国继续教育学习班取得圆满成功,明年再见!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大会首次设置了青光眼手术操作培训(Wetlab) 环节,成为会议的一大亮点,受到广大与会眼科同道的热烈欢迎。该环节分别开展了 iTrack advance导管操作、XEN引流管植入、KDB刀切除术及UCP睫状体光凝术的实操演练,邀请经验丰富的临床专家现场指导,参训医生在模拟平台上完成手术全流程的练习,全面提升操作技能。Wetlab不仅为青年医生提供了宝贵的动手机会,更体现出大会在推动青光眼微创手术标准化、强化实践教学方面的积极探索,真正实现从“会场到临床”的深度联通。
2025年5月23日下午,作为2025“青光眼诊疗技术新进展”全国继续教育学习班【项目编号:2025-07-02-043(国)】重要组成部分的京津冀青光眼专场率先开启。本次论坛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王涛教授、天津眼科医院蔡鸿英教授和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刘丹岩教授担任共同主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世纪坛医院卢艳教授、天津眼科医院杨瑾教授和石家庄市人民医院唐广贤教授分别领衔主持会议。
会议共分三个时段,内容覆盖基础研究、微创手术、儿童与复杂性青光眼、POAG与白内障联合手术等多个维度,节奏紧凑,学术氛围浓厚。在第一时段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李树宁教授介绍了PACS研究在中国人群中的最新进展,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辛晨教授分析了MIGS的机遇与挑战,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范翔教授从卫生经济角度评估了微创手术的价值,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吴慧娟教授则分享了青光眼引流管手术滤过泡术后管理策略;在第二时段的“儿童与复杂性青光眼”专场中,天津眼科医院蔡鸿英教授详细分析了继发性儿童青光眼的手术策略,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的程钢炜教授提出儿童难治青光眼融合解剖特征的序贯干预思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王冰松教授探讨了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房水迷流的临床意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贾红艳教授则通过案例展示了激光治疗在复杂情境下的妙用。第三时段聚焦临床难点与交叉领域,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刘丹岩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卿国平教授、石家庄市人民医院张恒丽教授以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王涛教授围绕POAG、色素性青光眼与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诊治策略展开探讨。
至此,为期两天的2025“青光眼诊疗新进展”全国继续教育学习班圆满落下帷幕。从高水平主旨演讲到各大专场的深度碰撞,从青光眼药物创新专场再到微创手术论坛的压轴亮相,会议紧扣“临床转化、技术创新、协作发展”三大主题,全面展示了青光眼诊疗领域的最新成果与前沿探索。多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围绕手术技巧、药物研发、诊疗策略等多维度内容带来思维盛宴,不仅为参会者提供了丰富的学术滋养,也为今后全国各中心的协作与发展探索方向。未来,青光眼领域的发展将更加依赖跨学科合作、临床与科研并重以及技术与理念的共同进化。本次大会不仅是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更是一个连接创新与实践、连接医生与患者、连接今天与未来的桥梁。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同推动中国青光眼事业迈向更加广阔的未来,为守护光明事业持续努力。
期待来年再相逢!
-
风雨无阻求知路,学术盛宴谱新篇 ——第六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青光眼及眼视光诊疗继续教育学习班圆满落幕
-
东西对话共谋基层医疗新篇——“薪火之行”成都站谱写社区高质量发展协奏曲
-
2025“青光眼诊疗技术新进展”全国继续教育学习班成功举办
-
中国医疗手牵手工程"薪火之行"社区管理经验交流项目圆满举办——穗通两地共探基层卫生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
渝京携手再启新程,共绘基层医疗新图景——2025中国医疗手牵手工程“薪火之行”重庆站启幕
-
京拉携手,共筑健康:医疗援助在行动
-
南北携手共筑基层医疗新未来——2025中国医疗手牵手工程"薪火之行"京宁交流活动圆满举行
-
“手足情”公益项目走进拉萨
-
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认知障碍患者家属支持及身心健康关爱项目”全面启动
-
支修益教授专访〡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指南引领,科学破局
-
“薪火之行-社区管理经验交流”广州站会后速递
-
“薪火之行社区管理经验交流”深圳站成功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