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

010-63561161

基金会动态 > 医学科普 > 正文

【科普文章】蔡晋:特殊群体干预(特殊管理篇)

儿童免疫与健康联盟2025年度儿童生长发育及儿童营养管理公众教育公益项目
儿童生长发育科普

儿免联盟的创建初衷就是“还社会和家庭一个好孩子!”自儿免联盟成立以来,我们通过巡讲、患教等多种方式,加强基层医生的鉴别诊断能力,鼓励帮助患儿家属配合治疗,为小患者降低病痛的折磨。但就我国目前的社会综合水平而言,基层儿科医生和患者家属依然对很多疾病存在盲区。以儿童性早熟和儿童肥胖症为例,直至2023年中国才出台了相关的临床指南或专家共识,由于疾病认知的不足,中国儿童性早熟和儿童肥胖症患儿的就诊率以及确诊的患儿中也仅有不多的患儿接受了规范治疗。性早熟患儿常因伴随生长发育等原因无法正常生活、就学,然而这些孩子也需要正常的童年生活,他们因为疾病无法及时正确医治受到了身心双重的伤害。我们可以通过科普推广、患者教育将这一儿童健康杀手的危害降到最低。为此,医学科普推广和公众教育是儿免联盟重要的公益活动之一。

我们希望通过该项目,将临床一线专家的诊疗经验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呈现给患儿(和健康儿童)家长,为他们答疑解惑。

年终从发布的众多科普文章中摘选汇编成册出书,并将书捐赠给我市援疆援藏医疗队和当地妇幼机构。

作者简介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小儿内科

蔡晋主任

特殊管理篇
第十三章特殊群体干预

13.1唐氏综合征管理

13.2自闭症谱系饮食干预

13.3脊柱裂患者运动方案

13.4烧伤恢复期代谢调控

13.5肿瘤生存者体重管理

13.6移民儿童文化适应

13.7宗教信仰饮食调适

13.8灾害应急营养管理

13.9农村留守儿童模式

13.1唐氏综合征管理:
当“折翼天使”遇上肥胖

清晨,儿科门诊迎来了愁眉不展的李女士和她8岁的儿子小宇。小宇患有唐氏综合症,圆圆的脸蛋上总是挂着纯真的笑容,但李女士却忧心忡忡:“医生,孩子这两年体重猛涨,现在已经快60斤了,走路都气喘吁吁,该怎么办啊?”像小宇这样的案例并非个例。研究显示,约40%-60%的唐氏综合症儿童存在超重或肥胖问题,这个比例是普通儿童的2-3倍。看似可爱的“婴儿肥”背后,却暗藏着威胁健康的重重隐患。

唐氏综合症,医学上称为21-三体综合征,是因染色体异常导致的先天性疾病。患者第21号染色体多出一条,由此引发一系列生理和发育问题。他们往往伴有肌张力低下、甲状腺功能减退、生长激素分泌不足等情况。这些生理特征使得他们基础代谢率比普通儿童低10%-15%,就像一辆“小马拉大车”,身体消耗能量的能力先天不足。同时,唐氏综合症儿童还常伴有认知和行为障碍,难以理解和执行复杂的健康管理指令,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肥胖问题在他们身上高发。

肥胖给唐氏综合症儿童带来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在生理层面,过重的体重会加重关节负担,引发脊柱侧弯、扁平足等骨骼问题,还可能导致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影响心肺功能。代谢方面,肥胖会增加患糖尿病、高血脂的风险,这对于本身就可能存在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唐氏综合症儿童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在心理和社交层面,肥胖可能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加剧社交障碍,进一步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融入。

面对这一棘手问题,科学的体重管理至关重要。饮食控制是首要防线。家长可以为孩子制定个性化的膳食计划,遵循“三低一高”原则,即低热量、低脂肪、低糖、高膳食纤维。用全谷物代替精制米面,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控制零食和含糖饮料。例如,将薯片换成烘烤的鹰嘴豆,把果汁换成无糖酸奶,既能满足孩子的口腹之欲,又能减少热量摄入。

运动干预同样不可或缺。根据孩子的身体状况,选择适合的运动项目,如游泳、骑自行车、亲子瑜伽等。这些运动既能锻炼肌肉力量,提高心肺功能,又能增加亲子互动,提升孩子的运动积极性。每天保证至少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循序渐进,逐步增加运动时间和强度。对于运动能力较弱的孩子,可以从简单的肢体伸展、平衡训练开始,如扶着栏杆练习站立、行走,随着能力提升再过渡到更复杂的运动。

除了生活方式的调整,定期的健康监测也必不可少。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体重、身高、体脂率等指标,每3-6个月带孩子到医院进行全面体检,包括甲状腺功能、血糖、血脂等项目,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同时,心理支持也不容忽视。家长和老师要给予孩子更多的鼓励和肯定,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自我认知,避免因肥胖产生心理负担。

帮助唐氏综合症儿童管理体重,需要家庭、医疗机构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家长是这场“健康保卫战”的主力军,要以耐心和科学的方法引导孩子;医疗机构应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定期随访;社会也应给予更多理解和包容,为这些特殊儿童创造更友好的运动和生活环境。相信通过多方协作,我们一定能帮助这些“折翼天使”健康快乐地成长,让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13.2自闭症谱系饮食干预:
餐盘里的“治愈密码”

在儿童康复中心,7岁的浩浩总是让家长和老师揪心。他被诊断为自闭症谱系障碍,除了社交沟通障碍外,还伴随着严重的挑食问题。每天只愿意吃薯片、饼干等加工食品,拒绝蔬菜、水果和肉类。短短一年,浩浩的体重飙升了10公斤,体检时发现血脂、血糖都超出正常范围。像浩浩这样因饮食问题导致肥胖的自闭症儿童并不少见,据统计,约40%的自闭症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失衡和超重问题,而饮食干预正是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钥匙。

自闭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组以社交沟通障碍、重复刻板行为和兴趣狭窄为核心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近年来研究发现,自闭症儿童的肠道菌群与普通儿童存在显著差异,部分孩子还伴有肠道通透性增加、炎症反应等问题。这些肠道功能紊乱不仅影响营养吸收,还可能通过“肠 - 脑轴”影响神经发育。同时,自闭症儿童对食物的质地、气味和颜色异常敏感,偏好高糖、高脂肪、高盐的加工食品,这使得他们更容易陷入肥胖的恶性循环。

肥胖给自闭症儿童带来的影响远超体重数字的变化。身体层面,过重的体重会加重关节负担,增加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在行为和认知方面,肥胖可能导致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加剧,进一步阻碍康复训练效果。更令人担忧的是,肥胖引发的体态变化可能让孩子在社交中遭受更多误解,加剧其自我封闭倾向。

饮食干预是改善自闭症儿童肥胖问题的核心策略,而第一步就是“读懂”孩子的饮食偏好。许多自闭症儿童对食物的质地极为敏感,例如排斥黏腻的香蕉、触感粗糙的西兰花。家长可以从调整食物形态入手,将蔬菜打成泥加入米糊,把水果冻成小块,用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引入营养食材。同时,采用“渐进式暴露法”,每次在餐盘里加入少量新食物,让孩子逐渐熟悉和接受。

针对肠道菌群失衡问题,富含益生菌和益生元的食物是重要帮手。无糖希腊酸奶、发酵泡菜等富含活性益生菌,有助于调节肠道微生态;燕麦、洋葱、苹果等食物则是天然的益生元来源,能为有益菌提供养分。此外,补充Omega-3脂肪酸也被证实对自闭症儿童有益,深海鱼类、奇亚籽、核桃都是优质来源。通过饮食调整,不仅能改善肠道健康,还能间接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

制定规律的饮食计划同样重要。自闭症儿童对生活规律变化十分敏感,固定的用餐时间和食物种类能给予他们安全感。家长可以制作可视化的“饮食日程表”,用图片标注每餐的食物,帮助孩子理解和配合。避免将零食作为奖励,而是用拥抱、游戏等方式替代,减少孩子对高热量食物的依赖。

饮食干预需要科学指导与耐心实践。家长可以与营养师、康复治疗师合作,根据孩子的年龄、体重、过敏史等制定个性化方案。例如,对于伴有麸质不耐受的自闭症儿童,需采用无麸质饮食;对乳糖不耐受的孩子,则选择低乳糖或植物奶替代。在执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孩子抗拒、反复的情况,这时候需要家长保持平和心态,通过正向鼓励逐步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

从浩浩的案例中我们看到,当他开始食用定制的蔬果泥、增加全谷物摄入,并配合每天的户外骑行后,三个月内体重下降了3公斤,挑食问题也有所改善。饮食干预不仅重塑了他的身体状态,更让他在康复训练中表现得更加专注。每一份精心搭配的餐盘,都是打开自闭症儿童健康之门的钥匙。通过科学的饮食干预,我们不仅能帮助这些孩子摆脱肥胖困扰,更能为他们

13.3脊柱裂患者运动方案:
让脊柱裂儿童“动”出健康

在康复科诊室,9岁的轩轩让医生心疼不已。他因先天性脊柱裂导致下肢肌力减弱,长期缺乏运动使体重达到了45公斤,超出同龄儿童标准体重15公斤。肥胖不仅加重了轩轩本就脆弱的脊柱负担,还导致他站立时腰背疼痛加剧,上下楼梯都需要家人搀扶。像轩轩这样的案例并不少见,数据显示,约60%的脊柱裂患儿存在运动能力受限和体重超标问题,而科学的运动方案正是打破这一困境的关键。

01

脊柱裂是一种神经管发育畸形,由于胎儿时期脊柱椎板闭合不全,导致脊髓和神经暴露或发育异常。患者常伴有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感觉减退、大小便失禁等问题,部分还会出现肌肉萎缩和关节挛缩。这些生理缺陷使得脊柱裂儿童难以像正常孩子一样自由活动,基础代谢率随之降低,加之饮食控制不当,肥胖问题愈发严重。而肥胖又会进一步压迫脊柱和神经,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

02

为脊柱裂患儿制定运动方案,需遵循“安全、渐进、个性化”三大原则。首先,运动前必须进行全面的身体评估,包括脊柱稳定性、关节活动度、肌肉力量等,根据评估结果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和强度。

03

水中运动是脊柱裂患儿的理想选择。水的浮力能减轻脊柱和关节的压力,同时增强肌肉力量和协调性。例如,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患儿可以进行水中步行训练,借助浮力在水中缓慢迈步,逐步增强下肢肌力;也可以尝试水中伸展运动,像在水中做四肢划动、腰部扭转等动作,既能拉伸肌肉,又能改善关节活动度。建议每周进行3-4次,每次20-30分钟。

坐位运动同样适合脊柱裂患儿。对于下肢运动能力较差的孩子,可以坐在椅子上进行上肢力量训练,如使用弹力带进行手臂屈伸,或手握小哑铃做上举动作,增强肩部和手臂的肌肉力量;也可以进行躯干稳定性训练,如缓慢地左右转动身体、前倾后仰,锻炼腹部和背部肌肉,提升脊柱支撑力。每天进行2-3组,每组10-15次,随着能力提升逐渐增加强度。

如果患儿具备一定的站立和行走能力,可在辅助设备帮助下进行地面运动。借助助行器或平行杠进行站立训练,逐渐延长站立时间,增强下肢承重能力;进行短距离行走练习时,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姿势,避免因代偿动作加重脊柱负担。每次训练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每周3-5次,循序渐进地增加运动距离和难度。

除了以上针对性运动,日常活动中的运动融入也至关重要。鼓励患儿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叠衣服、擦桌子,既能增加能量消耗,又能提升生活自理能力;在学习间隙,进行简单的伸展运动,如转动脖子、活动手腕脚踝,缓解肌肉疲劳。

运动过程中,安全防护不可忽视。要选择柔软、防滑的运动场地,佩戴必要的护具,如腰围、护膝等;运动时必须有家长或康复治疗师陪伴,密切观察患儿的反应,一旦出现疼痛、疲劳或不适,立即停止运动。同时,运动需与合理饮食相结合,控制高热量食物摄入,保证营养均衡,才能达到更好的体重管理和康复效果。

通过科学的运动方案和坚持不懈的训练,轩轩的体重逐渐降至正常范围,下肢肌力明显增强,如今已能借助助行器独立行走。对于脊柱裂患儿来说,运动不仅是控制体重的手段,更是重塑健康、拥抱生活的桥梁。只要给予合适的运动方案和足够的关爱支持,这些折翼的天使也能在运动中绽放活力,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13.4烧伤恢复期代谢调控:
烧伤恢复期的“代谢保卫战”

在烧伤科随访门诊,11岁的小阳让医生捏了一把汗。半年前,他因意外烧伤导致全身30%体表面积受损,经过急救和植皮手术,创面逐渐愈合。但家人发现,原本瘦弱的小阳体重开始失控,短短几个月从35公斤涨到了45公斤,肚子上的赘肉越来越明显。像小阳这样在烧伤恢复期出现异常体重增长的患儿并不少见,数据显示,约30%的大面积烧伤儿童在康复期面临代谢紊乱与肥胖风险,这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生理变化与治疗挑战。

01

烧伤对人体的影响远超皮肤表面的损伤。大面积烧伤后,身体会进入“高代谢状态”,这是机体应对创伤的自我保护机制。一方面,身体为了修复受损组织、抵抗感染,分解代谢加速,能量消耗比正常状态高出50%-100%;另一方面,烧伤引发的炎症反应会干扰胰岛素的正常功能,导致血糖调节失衡,脂肪分解和合成的代谢路径被打乱。在临床治疗中,为了补充高代谢消耗的能量,医生通常会为患儿提供高热量饮食,而当创面逐渐愈合、代谢率下降后,如果饮食和运动未能及时调整,多余的热量就会转化为脂肪堆积,造成体重快速上升。

02

烧伤恢复期的肥胖不仅影响外观,更会对患儿的健康造成长期威胁。由于烧伤部位皮肤弹性下降、瘢痕组织增生,过重的体重会增加关节负担,引发疼痛和活动受限;代谢紊乱还可能导致胰岛素抵抗加剧,增加未来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此外,肥胖带来的心理压力也会影响患儿的康复积极性,延缓整体恢复进程。

03

针对烧伤恢复期的代谢调控,科学的营养干预是核心环节。首先需要根据患儿烧伤面积、愈合程度和活动水平,精准计算每日所需热量。在创面愈合初期,可适当提高蛋白质摄入比例,选择瘦肉、鱼类、豆类等优质蛋白,帮助修复组织;随着代谢率下降,逐步减少总热量供给,同时增加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如全麦面包、蔬菜、水果,既能增强饱腹感,又能调节肠道功能。例如,将患儿喜爱的甜饮料替换为鲜榨蔬果汁,用烤鸡胸肉代替油炸食品,在保证营养的同时降低热量摄入。

运动康复在代谢调控中同样不可或缺。烧伤患儿的运动需遵循“分阶段、循序渐进”原则。在创面未完全愈合时,可进行非烧伤部位的主动运动,如健康肢体的关节屈伸、肌肉收缩训练;创面愈合后,逐步增加烧伤部位的被动活动,配合物理治疗师的手法松解瘢痕。当皮肤耐受性提高后,可选择游泳、骑自行车等低冲击运动,既能避免关节过度受力,又能有效消耗热量、提升心肺功能。建议每天保证30 - 60分钟运动时间,分多次完成,以患儿不感到过度疲劳为宜。

除了饮食和运动,代谢监测是把握治疗方向的“指南针”。通过定期检测患儿的静息代谢率、体成分分析(如肌肉量、脂肪含量),以及血糖、血脂等生化指标,医生可以动态调整干预方案。例如,当发现患儿体脂率持续上升时,及时优化饮食结构;若肌肉量下降明显,则加强抗阻训练。同时,心理支持也至关重要,帮助患儿克服因烧伤瘢痕和体重变化产生的自卑情绪,鼓励其积极参与康复训练。

小阳在医生指导下,经过3个月的饮食调整和运动康复,体重下降了5公斤,代谢指标趋于稳定,活动能力也显著提升。烧伤恢复期的代谢调控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攻坚战”,需要医疗团队、家长和患儿的共同努力。通过精准的营养管理、科学的运动方案和持续的代谢监测,我们不仅能帮助烧伤患儿摆脱肥胖困扰,更能为他们的身体康复和心理健康筑起坚实防线,让每一个经历过火焰考验的小生命,都能重新绽放健康活力。

13.5肿瘤生存者体重管理:
肿瘤生存儿童的体重管理之路

13岁的小雨在成功战胜白血病两年后,却迎来了新的困扰。曾经因化疗消瘦的她,如今体重飙升至65公斤,超出同龄儿童标准体重近20公斤。妈妈忧心忡忡地发现,小雨不仅行动变得迟缓,还总喊着膝盖疼,体检时更是查出了血脂异常。像小雨这样的案例并非个例,数据显示,约40%的儿童肿瘤生存者在治疗结束后会出现体重超标问题,这个数字是普通儿童的2-3倍。看似“长胖”的喜悦背后,隐藏着诸多健康隐患。

01

儿童肿瘤的治疗过程犹如一场“双刃剑”。手术、化疗、放疗等治疗手段在消灭癌细胞的同时,也对患儿的身体造成了多重打击。化疗药物会损伤胃肠道黏膜,影响消化吸收功能,同时还可能干扰激素水平,导致甲状腺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代谢异常;放疗则可能破坏下丘脑 - 垂体轴,影响生长激素分泌,降低基础代谢率。此外,治疗期间长期卧床、活动量减少,以及为补充营养过度摄入高热量食物,都进一步加剧了体重增长的风险。而超重或肥胖不仅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的患病几率,还可能影响骨骼发育,甚至增加肿瘤复发的潜在风险。

02

科学的体重管理对于肿瘤生存儿童至关重要,这需要从饮食、运动和心理等多方面入手,量身定制管理方案。

03

在饮食方面,需遵循“均衡营养、控制热量”的原则。首先,调整食物结构,增加优质蛋白的摄入,如鸡蛋、牛奶、鱼虾、豆类等,帮助修复受损组织,增强免疫力;同时,保证充足的蔬果摄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促进肠道健康。其次,严格控制糖分和脂肪的摄入,避免加工食品、油炸食品和含糖饮料。例如,可以将薯片替换为烘烤的坚果,用新鲜水果代替糖果,用低脂牛奶替代全脂奶。此外,根据孩子的年龄、身体状况和活动水平,合理控制每餐的分量,避免过度进食。

运动干预是体重管理的另一关键环节。考虑到肿瘤生存儿童的身体较为脆弱,运动需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优先选择低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骑自行车、游泳等,既能消耗热量,又能增强心肺功能;同时,适当增加抗阻训练,如使用弹力带、小哑铃进行简单的力量练习,有助于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率。建议每天保证至少30分钟的运动时间,可分多次完成,运动过程中注意监测心率和身体反应,避免过度疲劳。

除了饮食和运动,心理支持同样不可或缺。经历过肿瘤治疗的儿童,往往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情绪波动可能导致食欲异常。家长和医护人员要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多与他们沟通交流,帮助其树立积极的心态。同时,鼓励孩子参与社交活动和兴趣爱好,转移对体重的过度关注,增强自信心。

体重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定期监测和调整方案。建议每月测量一次体重、身高,每3-6个月进行一次全面体检,包括血糖、血脂、肝功能等指标,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根据检查结果和孩子的身体变化,灵活调整饮食和运动计划。

小雨在医生的指导下,经过半年的饮食调整和规律运动,体重逐渐降至55公斤,膝盖疼痛的症状也明显缓解,各项指标趋于正常。对于肿瘤生存儿童来说,成功战胜病魔只是第一步,科学的体重管理将帮助他们重新拥抱健康生活。通过家庭、医院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为这些经历过生命考验的孩子,铺就一条充满希望的成长之路。

13.6移民儿童文化适应:
移民儿童肥胖背后的适应困境与应对之道

12岁的索菲亚跟随父母从墨西哥移民到美国纽约,短短一年时间,她的体重从40公斤飙升至55公斤。原本热爱运动的小女孩,如今总是躲在房间里吃着薯片,抗拒出门。索菲亚的妈妈无奈地说:“在这里,孩子找不到熟悉的食物,也交不到朋友,每天除了学习就是躺着,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像索菲亚这样因文化适应问题陷入肥胖困境的移民儿童,在全球移民浪潮中逐渐成为不可忽视的群体。据研究显示,移民儿童肥胖率比本地儿童高出15%-20%,文化冲击带来的生活方式剧变,正悄然威胁着他们的健康。

01

移民儿童的肥胖问题,根源在于文化适应过程中饮食、运动和心理的三重失衡。在饮食层面,移民家庭往往面临“双重饮食困境”:一方面,为了帮助孩子快速融入新环境,家长会减少传统食物的制作,转而购买当地高热量的加工食品;另一方面,对陌生饮食文化的不适应,又可能导致孩子过度依赖熟悉的高油高糖食物。例如,许多亚洲移民儿童来到西方国家后,逐渐放弃富含膳食纤维的传统米饭、蔬菜,转而选择汉堡、披萨等快餐;而拉美裔移民儿童则可能因难以获取家乡食材,过度食用便利店中的甜饮料和膨化食品。

02

运动习惯的改变同样显著。移民儿童在新环境中可能面临语言障碍、社交排斥等问题,导致参与户外活动和集体运动的机会大幅减少。同时,不同国家的运动文化差异也会影响孩子的锻炼意愿——在一些重视户外运动的国家,孩子放学后能自由奔跑玩耍;而在某些学业压力较大的地区,课余时间则被补习班和电子产品占据。此外,家长因忙于适应新的工作生活,往往无暇陪伴孩子运动,进一步加剧了运动量的缺失。

03

心理压力是导致移民儿童肥胖的“隐形推手”。陌生的语言环境、文化差异带来的社交孤立,以及家庭经济压力等因素,都会让孩子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而食物常常成为他们缓解压力的方式,通过进食高糖高脂食物获得短暂的情绪满足,形成“情绪性暴饮暴食”的恶性循环。

破解移民儿童的肥胖难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区构建多维支持体系。家庭是第一道防线,家长应在保持传统饮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改良,例如将墨西哥传统玉米饼替换为全麦饼,用空气炸锅制作低脂版的家乡美食;同时,制定规律的家庭运动计划,如周末全家徒步、开展亲子球类游戏,在促进情感交流的同时增加运动量。此外,家长还需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鼓励他们分享生活中的困扰,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

学校和社区也应积极作为。学校可以开设文化融合课程,帮助移民儿童了解本地文化的同时,也向其他学生展示他们的家乡文化,减少社交隔阂;组织多样化的体育活动,如国际文化主题运动会、语言交换运动小组,让孩子们在运动中增进友谊。社区则可以搭建文化交流平台,举办美食节、传统运动体验活动,让移民家庭既能保持文化归属感,又能融入当地生活。

对于索菲亚来说,在社区营养师的指导下,她的家庭开始制作改良版的墨西哥健康餐;学校组织的国际学生篮球俱乐部,也让她重新找回了运动的快乐。经过半年的努力,索菲亚的体重逐渐下降,性格也变得开朗起来。移民儿童的肥胖问题,本质上是文化适应过程中的健康危机。唯有以包容的态度促进文化融合,以科学的方法引导生活方式转变,才能帮助这些跨越国界的孩子,在新的土地上健康快乐地成长。

13.7宗教信仰饮食调适:
信仰与健康的平衡之道

在儿科门诊,10岁的穆罕默德让医生感到担忧。这个来自穆斯林家庭的男孩,体重已经达到65公斤,超出正常范围近20公斤。穆罕默德的父母无奈地说:“我们遵循伊斯兰教饮食规定,只吃清真食品,但孩子特别喜欢在开斋节和婚礼上吃甜食和油炸食品,平时也经常吃高热量的点心,我们不知道该怎么控制。”像穆罕默德这样因宗教饮食习惯引发肥胖的儿童并不少见。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在坚守宗教信仰的同时,科学管理儿童体重,成为许多家庭面临的难题。

01

不同的宗教信仰往往有着独特的饮食规定和习俗,这些传统深刻影响着信徒的饮食选择。例如,伊斯兰教规定禁食猪肉,鼓励食用牛羊肉,但牛羊肉的烹饪方式如果多为油炸、烧烤,且搭配高热量的甜点和饮品,就容易导致热量摄入超标;犹太教的洁食(Kosher)制度同样对食材和烹饪方式有严格要求,部分家庭在遵守规定的同时,可能忽视了营养均衡;在印度教中,素食是许多信徒的选择,但如果过度依赖高碳水化合物的主食和油炸素食,也会带来肥胖风险。此外,宗教节日往往伴随着丰富的传统美食,如伊斯兰教的开斋节、犹太教的逾越节、佛教的腊八节等,节日期间的饮食放纵也容易造成热量堆积。

02

宗教信仰带来的饮食特点,如果缺乏科学引导,会从多个方面导致儿童肥胖。首先,一些宗教饮食传统中,对食材的选择和烹饪方式的限制,可能导致营养不均衡。比如,过度食用油炸的清真食品或高热量的宗教节庆食物,而蔬菜、水果和全谷物的摄入不足;其次,宗教仪式和节日中的饮食文化,往往强调分享和庆祝,容易造成过量进食;再者,部分家庭将宗教饮食规定简单等同于“吃得好”,忽视了饮食与健康的关系,对儿童的饮食缺乏合理引导和控制。

03

在尊重宗教信仰的前提下,进行科学的饮食调适,是解决儿童肥胖问题的关键。首先,需要对传统宗教饮食进行健康改良。以伊斯兰教饮食为例,可以将油炸的清真食品改为蒸煮或烤制,如用烤羊肉串代替炸肉串,用清蒸鱼代替油炸鱼;在印度教素食家庭中,增加豆类、坚果等优质植物蛋白的摄入,同时搭配丰富的蔬菜和全谷物,保证营养均衡。其次,合理安排宗教节日的饮食,控制高热量食物的摄入量。例如,在开斋节期间,减少甜食和油炸食品的食用,增加水果、酸奶等健康选择;在佛教腊八节熬制腊八粥时,可以加入燕麦、糙米等粗粮,降低糖分含量。

家庭和宗教机构在儿童饮食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家长应以身作则,树立健康的饮食榜样,同时向孩子解释宗教饮食与健康生活的关系,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宗教机构可以开展健康饮食讲座,邀请营养师讲解如何在遵循宗教规定的前提下保证营养均衡;在宗教活动中,提供更多健康的饮食选择,将健康理念融入宗教文化。

对于穆罕默德的家庭来说,在营养师的指导下,他们开始对传统饮食进行改良:将油炸的清真糕点换成烤制的全麦饼干,用酸奶和水果代替含糖饮料;在开斋节期间,也会控制甜食的摄入量。同时,穆罕默德的父母还鼓励他参加清真寺组织的户外体育活动,增加运动量。经过半年的努力,穆罕默德的体重下降了8公斤,身体状况明显改善。

宗教信仰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而健康则是幸福生活的基础。通过科学的饮食调适,在尊重宗教传统的同时,培养儿童健康的饮食习惯,不仅能有效预防肥胖,更能让宗教信仰与健康生活和谐共生。让我们共同努力,帮助孩子们在信仰的滋养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13.8灾害应急营养管理:
儿童肥胖与灾害应急营养管理

在某次洪灾救援现场,7岁的小妍被转移到临时安置点。原本活泼好动的她,因连续两周食用方便面、压缩饼干等高盐高脂的应急食品,体重意外增加了2公斤。更令人担忧的是,小妍出现了便秘、食欲不振等问题,这让救援人员意识到,灾难中的营养管理不仅关乎生存,更直接影响儿童的长期健康。数据显示,在灾害应急阶段,儿童因饮食结构失衡导致的肥胖风险比日常高出30%,科学的营养管理已成为灾难救援中亟待重视的关键环节。

01

灾害发生后,儿童肥胖风险激增的背后,是复杂的环境与生理因素共同作用。一方面,应急食品为满足长时间储存和快速供能需求,往往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和饱和脂肪,如常见的罐头肉类、膨化食品和含糖饮料。在物资紧缺的情况下,这些高热量食物成为主要甚至唯一选择,导致儿童每日热量摄入远超实际消耗。另一方面,灾害造成的活动空间受限、运动设施缺乏,使儿童的运动量大幅下降。临时安置点拥挤的环境中,孩子们无法像平时一样奔跑、游戏,基础代谢率随之降低,进一步加剧了热量堆积。此外,灾难带来的心理创伤也会影响儿童的饮食行为,部分孩子会通过暴饮暴食缓解焦虑,形成恶性循环。

02

有效的灾害应急营养管理需要从多个维度构建科学方案。首先,应急食品的选择至关重要。救援机构应储备多样化的营养物资,除了传统的高热量食品,还需增加富含蛋白质、膳食纤维和维生素的物资,如冻干蔬菜、即食燕麦、低脂牛奶、坚果包等。以日本阪神大地震后的应急物资配置为例,他们在食品包中加入了方便冲泡的味噌汤料包,既提供了优质蛋白,又补充了多种微量元素。同时,合理控制高糖、高盐食品的发放比例,避免儿童过度依赖此类食物。

03

在饮食结构调整方面,应遵循“均衡、易消化”的原则。对于婴幼儿,优先保障母乳喂养和配方奶粉供应;对于较大儿童,每日饮食需包含适量的主食、瘦肉、鱼虾、新鲜蔬果(如罐头水果、脱水蔬菜)。例如,在临时厨房中,可以用有限的食材制作简易营养餐:将鸡蛋、胡萝卜与压缩饼干碎混合烘烤,既能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摄入,又能改善口感。同时,建立定时定量的供餐制度,避免儿童因恐慌情绪过度进食。

04

运动干预在灾难应急阶段同样不可或缺。虽然环境条件有限,但可以组织适合儿童的室内活动,如亲子瑜伽、趣味体操、简易跳绳等,帮助他们保持基础运动量。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非洲难民安置点推行的“帐篷运动会”就是成功案例,通过设计障碍爬行、沙包投掷等简单游戏,既消耗了儿童多余热量,又缓解了心理压力。

05

心理支持与营养管理的结合也不容忽视。灾难后儿童容易出现情绪性进食,心理疏导能有效减少此类行为。救援人员可以通过绘本阅读、艺术治疗等方式帮助儿童缓解焦虑,同时开展营养知识小课堂,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健康饮食的重要性。例如,设计“食物分类小能手”游戏,让孩子们在趣味互动中了解不同食物的营养特点。

当小妍所在的安置点调整了供餐方案,加入了新鲜水果和蔬菜汤,并组织了每日户外活动后,她的体重逐渐恢复正常,精神状态也明显好转。灾害应急阶段的营养管理,不仅是维持生命的短期举措,更是守护儿童健康成长的长期责任。只有将科学营养理念融入应急救援体系,才能在灾难的阴霾下,为孩子们筑起一道坚实的健康防线,帮助他们平安度过危机,重拾活力与希望。

13.9农村留守儿童模式:
农村留守儿童肥胖背后的健康困境与突围之路

在某乡镇卫生院,12岁的小宇体检时被查出体重68公斤,BMI指数远超正常范围。这个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的男孩,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奶奶抹着眼泪说:“孩子就爱吃校门口的炸鸡柳、辣条,我们拦不住,他爸妈寄钱回来就说多买点吃的……”像小宇这样的留守儿童,在我国农村地区并不少见。数据显示,农村留守儿童肥胖率较城市儿童高出12%,这些留守在家的孩子,正面临着特殊的健康危机。

01

农村留守儿童肥胖问题的形成,源于家庭、环境与社会多重因素的交织。首先,隔代抚养模式是关键诱因。许多留守儿童由祖辈照料,老人受知识水平和生活习惯限制,往往以“吃饱吃好”为标准,难以科学搭配饮食。他们更倾向于为孩子购买廉价、高热量的加工食品,如方便面、膨化零食、含糖饮料等。这些食品不仅营养单一,还含有大量添加剂,长期食用极易导致热量过剩。其次,农村地区食品供应结构单一且缺乏监管,小卖部里充斥着高盐高油的零食,孩子们难以接触到新鲜蔬果和优质蛋白。

02

除了饮食问题,留守儿童的运动量严重不足。农村学校体育设施简陋,师资力量薄弱,体育课常被主科占用。课余时间,孩子们要么帮老人干农活,要么沉迷于手机游戏、电视,户外活动时间极少。此外,父母长期缺位带来的情感缺失,也让部分孩子通过暴饮暴食缓解孤独与焦虑,形成恶性循环。

03

肥胖给留守儿童带来的影响是多维度的。生理层面,超重会增加患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风险,还可能影响骨骼发育,导致关节疼痛。心理上,因体型问题遭受同伴嘲笑,容易产生自卑、孤僻心理,影响社交与学习。更令人担忧的是,肥胖形成的不良生活习惯,可能伴随孩子一生,成为健康隐患。

破解留守儿童的肥胖困境,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合力。家庭层面,父母即使在外务工,也应加强与孩子的沟通,通过视频通话关注孩子的饮食与生活,定期寄回健康食品,如坚果、全麦饼干等。祖辈需更新观念,学习科学育儿知识,减少孩子对零食的依赖,增加新鲜蔬菜、鸡蛋、牛奶的摄入。例如,将油炸食品替换为蒸煮红薯、玉米,用自制豆浆代替含糖饮料。

学校是留守儿童健康管理的重要阵地。一方面,学校应改善食堂供餐质量,提供营养均衡的饭菜,推行“学生营养午餐计划”,确保每日蛋白质、维生素的摄入。另一方面,加强体育教育,利用农村自然环境开展多样化运动,如田间跑步、跳绳比赛、趣味运动会等,激发孩子的运动兴趣。同时,开设健康教育课程,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普及营养知识,培养孩子健康的生活习惯。

社会力量的参与同样不可或缺。政府应加大对农村食品市场的监管力度,整治校园周边的“三无”食品摊贩;公益组织可以开展“健康乡村行”活动,为留守儿童提供体检、营养咨询服务;社区可设立“儿童活动中心”,配备体育器材和图书,组织志愿者带领孩子们进行户外活动、兴趣培养,丰富课余生活,减少电子产品依赖。

在多方努力下,小宇的生活逐渐发生改变。学校食堂的营养餐让他吃上了新鲜蔬菜和瘦肉,课后的篮球社团让他爱上了运动;父母定期寄来的水果和书籍,也让他感受到关爱。经过半年的调整,小宇的体重下降了8公斤,脸上重新绽放出自信的笑容。留守儿童的肥胖问题,不仅是健康议题,更是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唯有家庭、学校、社会携手同行,才能为这些留守的孩子撑起一片健康成长的蓝天,让他们远离肥胖困扰,拥抱充满希望的未来。

未完待续

动态推荐
  • 【科普文章】蔡晋:关键过渡期管理(转型支持篇)
  • 【科普文章】蔡晋:多元文化应对(文化适应篇)
  • 【科普文章】陶月红:性早熟的预防之道
  • 【科普文章】蔡晋:特殊群体干预(特殊管理篇)
  • 【科普文章】陶月红:性早熟的治疗与干预
  • 【科普文章】蔡晋: 公共健康治理(政策治理篇)
  • 【科普文章】陶月红:环境与性早熟
  • 【科普文章】蔡晋:教育场景变革(学校干预篇)
  • 【科普文章】陶月红:生活方式与性早熟
  • 【科普文章】蔡晋:家庭功能重建(家庭系统篇)
  • 【科普文章】蔡晋:心理社会干预
  • 【科普文章】蔡晋:数字健康管理(科技赋能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