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蔡晋:关键过渡期管理(转型支持篇)


儿免联盟的创建初衷就是“还社会和家庭一个好孩子!”自儿免联盟成立以来,我们通过巡讲、患教等多种方式,加强基层医生的鉴别诊断能力,鼓励帮助患儿家属配合治疗,为小患者降低病痛的折磨。但就我国目前的社会综合水平而言,基层儿科医生和患者家属依然对很多疾病存在盲区。以儿童性早熟和儿童肥胖症为例,直至2023年中国才出台了相关的临床指南或专家共识,由于疾病认知的不足,中国儿童性早熟和儿童肥胖症患儿的就诊率以及确诊的患儿中也仅有不多的患儿接受了规范治疗。性早熟患儿常因伴随生长发育等原因无法正常生活、就学,然而这些孩子也需要正常的童年生活,他们因为疾病无法及时正确医治受到了身心双重的伤害。我们可以通过科普推广、患者教育将这一儿童健康杀手的危害降到最低。为此,医学科普推广和公众教育是儿免联盟重要的公益活动之一。
我们希望通过该项目,将临床一线专家的诊疗经验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呈现给患儿(和健康儿童)家长,为他们答疑解惑。
年终从发布的众多科普文章中摘选汇编成册出书,并将书捐赠给我市援疆援藏医疗队和当地妇幼机构。

作者简介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小儿内科
蔡晋主任

15.1小升初运动衔接:
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
在儿科门诊,刚升入初中的12岁女孩悦悦让医生揪心。身高155厘米的她体重达65公斤,入学后的体能测试多项不达标。妈妈焦虑地说:"小学时孩子还能跟着体育课活动,上初中后学业压力变大,每天写完作业就累得不想动,体重蹭蹭往上涨。"这样的情况在小升初阶段的孩子中并不少见。从小学到初中,孩子的生活节奏、学业强度和运动环境都发生显著变化,若不及时做好运动衔接,很容易因运动量骤减陷入肥胖困境。
小学阶段,课程安排相对宽松,学校通常设有课间操、体育课和课外活动,孩子每天能保证一定运动量。但进入初中后,学业科目增多,作业量翻倍,不少孩子将大量时间用于学习,运动时间被严重挤压。同时,初中体育课程难度升级,部分孩子因体能跟不上产生畏难情绪,进一步减少主动运动。此外,青春期激素变化导致代谢率波动,如果不及时调整运动方式,多余热量就会转化为脂肪堆积。悦悦就是典型例子:初中开学短短三个月,她的日均运动时间从1小时缩减到不足15分钟,体重却增加了5公斤。
三步打造运动新节奏

针对初中孩子时间紧张的特点,可将运动拆解为碎片化的短时活动。悦悦在医生建议下,制定了"运动碎片计划":每天提前15分钟起床进行拉伸和跳绳;课间利用10分钟进行靠墙静蹲、高抬腿等简单训练;放学后先进行20分钟慢跑再写作业。这些零散的运动时间加起来,每天能保证40-50分钟的有效锻炼,既不影响学习,又能提升代谢水平。

初中体育课程更注重耐力和力量训练,家长可结合孩子兴趣选择衔接性运动。悦悦原本抵触跑步,在尝试骑行和羽毛球后,逐渐爱上了球类运动。周末,她会和同学相约打羽毛球,既增强了体质,又增进了社交。此外,游泳、篮球、跳绳等运动既能提升心肺功能,又能锻炼协调能力,适合小升初阶段的孩子。

学校和家庭的配合至关重要。悦悦的妈妈与班主任沟通后,老师在班级设置了"运动打卡墙",鼓励学生课间活动;体育老师则根据悦悦的体能情况,制定了个性化训练方案。同时,家里购置了瑜伽垫、哑铃等简易器材,方便悦悦在家运动。这种家校联动的模式,为孩子营造了持续运动的良好环境。

经过半年的运动衔接调整,悦悦的生活发生了积极变化:体重下降8公斤,体能测试成绩从"及格线边缘"提升至良好水平。更重要的是,她养成了规律运动的习惯,每天主动安排运动时间。运动不仅改善了她的身体状况,还缓解了学业压力,提升了学习效率。悦悦感慨道:"原来运动没有那么难,现在的我精力充沛,学习也更有劲头了!"
小升初阶段是孩子成长的关键转折点,做好运动衔接不仅能预防肥胖,更能为青春期的健康发育奠定基础。作为家长和医务工作者,我们应帮助孩子认识到运动的重要性,通过科学规划、兴趣引导和家校协同,让运动成为伴随孩子一生的健康习惯。别让学业压力挤走运动时间,用科学的运动衔接,为孩子的成长注入持久动力。
15.2家庭变故应对:
守护儿童健康的隐形防线
在儿科诊室,11岁的晓雨因体重骤增前来就诊。原本活泼好动的她,在父母离异后的半年内,体重从35公斤飙升至48公斤。奶奶心疼地说:“孩子整天闷在家里,不说话也不吃饭,就抱着零食罐子发呆。”家庭变故,如亲人离世、父母离异、迁居转学等,常常成为儿童肥胖的导火索。当生活的平衡被打破,孩子的情绪和饮食习惯极易失控,而科学的应对策略,能帮助他们在动荡中守住健康防线。
家庭变故如何诱发儿童肥胖?
家庭变故带来的心理冲击,会触发儿童的应激反应。研究显示,经历重大家庭变故的孩子,因情绪波动导致的暴饮暴食风险增加60%。晓雨在父母离异后,长期处于焦虑和孤独中,零食成为她缓解情绪的“避难所”。同时,家庭结构变化往往伴随生活节奏紊乱:原本规律的三餐被外卖、速食取代,亲子运动时间大幅减少,这些因素共同加剧了肥胖风险。此外,家长在变故后可能因自身情绪问题疏于照顾孩子,进一步放任不健康生活方式的蔓延。
家庭变故后,孩子的情绪疏导至关重要。晓雨的奶奶发现问题后,主动联系学校心理老师,为晓雨安排定期心理咨询。同时,奶奶每天留出30分钟与晓雨聊天,倾听她的烦恼,并鼓励她通过绘画、日记表达情绪。此外,晓雨加入了学校的“成长互助小组”,与有相似经历的同学分享感受,逐渐走出心理阴霾。情绪的稳定,从根源上减少了她对食物的依赖。
规律的生活作息是对抗肥胖的基础。晓雨和奶奶共同制定了新的家庭作息表:每天7点起床吃早餐,三餐定时定量;放学后先完成30分钟运动(跳绳、散步),再开始写作业;晚上9点半前入睡。奶奶还将家中的零食柜清空,换成新鲜水果和无糖酸奶,用健康食物替代高热量零食。通过这些调整,晓雨的身体逐渐适应了规律的代谢节奏。
变故后的家庭需要新的互动方式。晓雨的父母虽已离异,但仍约定每周轮流带她参与户外活动,如爬山、打球。奶奶则学习营养课程,与晓雨一起制作健康餐食,将烹饪变成亲子互动的机会。这种多方参与的家庭支持网络,让晓雨感受到持续的关爱,也增强了她健康生活的动力。

经过八个月的系统调整,晓雨的体重下降了7公斤,更重要的是重拾了开朗的性格。她开始主动邀请同学到家运动,还成为班级的“健康小卫士”。晓雨的经历证明:面对家庭变故,科学的干预不仅能预防肥胖,更能帮助孩子建立强大的心理韧性。
家庭变故对儿童健康的影响往往是隐性而持久的。作为家长和医务工作者,我们需要敏锐捕捉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介入并提供支持。通过重建情绪支持系统、健康生活秩序和家庭互动模式,将变故的冲击转化为成长的契机。每个孩子都需要一个稳定的“健康港湾”,尤其在生活发生剧变时,用科学的应对策略为他们保驾护航,才能让他们在风雨中依然健康成长。
15.3疫情封闭期策略:
如何破解儿童肥胖的居家困局
2022年春天,儿科医生接诊了10岁的晨晨,身高140厘米的他体重已达55公斤,BMI指数超出正常范围20%。妈妈焦虑地回忆:"疫情居家隔离期间,孩子每天上网课、玩手机,零食不离手,运动量几乎为零,体重像吹气球一样涨起来。"类似的案例在疫情期间大量涌现,封闭的生活环境、规律的打破和心理压力的累积,让许多孩子陷入肥胖危机。理解这一特殊时期的健康挑战,并掌握科学应对策略,成为守护儿童健康的关键。

居家隔离彻底改变了儿童的生活模式。一方面,运动量大幅减少:晨晨原本每天在学校有体育课和课间活动,疫情后却整日坐在书桌前上网课,课后还沉迷于电子游戏,日均活动步数从8000步骤降至不足1000步。另一方面,饮食结构失衡:家中储备的方便面、薯片、饼干等零食随手可得,晨晨常常边玩游戏边进食,不知不觉摄入过量热量。此外,家长因工作压力或情绪焦虑,也容易忽视对孩子饮食和运动的监管,进一步加剧了肥胖风险。
心理因素同样不容忽视。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引发孩子的焦虑情绪,许多孩子通过进食缓解压力。晨晨在居家期间,因无法与朋友见面、担心家人健康,常常通过吃甜食寻求安慰,形成"情绪性暴食"的恶性循环。
构建居家健康管理体系

居家环境限制了运动空间,但创新的运动方式能有效突破困局。晨晨的家庭将客厅改造成"家庭健身房",购置瑜伽垫、跳绳、弹力带等简易器材。妈妈设计了"运动打卡表",每天安排20分钟亲子运动时间:周一、三、五进行跳绳、开合跳等有氧运动,周二、四开展平板支撑、仰卧起坐等力量训练。此外,全家还通过视频连线与朋友进行"云健身",增加运动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晨晨的妈妈清理了家中的高热量零食,将冰箱和食品柜重新分区:上层存放新鲜蔬果、低脂牛奶,中层放置全麦面包、坚果,底层储存少量作为奖励的健康零食。三餐采用"分餐制",使用定量餐盘控制食量,每餐保证蔬菜占比50%、蛋白质25%、主食25%。为了增加孩子的参与感,妈妈还邀请晨晨一起制作健康食谱,如用空气炸锅做低脂鸡翅,用酸奶和水果自制甜品。

长期居家容易引发孩子的心理问题。晨晨的父母每天留出固定时间与他谈心,倾听他的烦恼,并通过绘画、写日记等方式帮助他疏导情绪。此外,晨晨加入了学校组织的"云端兴趣小组",与同学在线分享阅读、手工等爱好,缓解孤独感。当情绪焦虑时,晨晨学会用深呼吸、冥想等方式调节,减少对食物的依赖。
经过三个月的居家健康管理,晨晨的体重下降了6公斤,体能测试成绩也明显提升。更重要的是,他养成了规律运动和健康饮食的习惯。疫情解封后,晨晨将这些习惯延续到日常生活中,还成为班级里的"健康小达人"。他的经历证明,即使在封闭环境下,通过科学规划和积极应对,完全可以避免肥胖风险,甚至实现健康的逆袭。
疫情封闭期对儿童健康的挑战是暂时的,但留下的健康隐患可能是长期的。作为家长和医务工作者,我们需要总结特殊时期的经验,帮助孩子建立可持续的健康生活方式。无论是居家还是日常,规律运动、均衡饮食和良好的心理状态始终是抵御肥胖的核心防线。让我们用科学的方法和温暖的陪伴,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15.4异地求学适应:
破解儿童肥胖的“成长关卡”
在儿科门诊,13岁的小凯因肥胖问题前来就诊。身高160厘米的他体重达75公斤,较半年前转学至外地后增长了10公斤。妈妈忧心忡忡:“孩子第一次离开家,不适应新环境,总靠吃零食排解孤独,学校食堂的饭菜也不合口味,运动量也少了……”像小凯这样因异地求学引发肥胖的案例并不鲜见。陌生的饮食环境、生活节奏的改变以及心理压力的累积,让不少孩子在适应期陷入健康危机。理解这些挑战并掌握科学应对策略,是帮助孩子平稳度过适应期的关键。
异地求学如何成为肥胖“催化剂”?
异地求学带来的多重变化,极易打破孩子原有的健康平衡。首先是饮食结构失衡:小凯就读的学校食堂菜品单一,缺乏新鲜蔬菜和优质蛋白,且重油重盐;课余时间,校门口的小吃摊和便利店成了他的“代餐选择”,炸鸡、奶茶等高热量食物摄入频率激增。其次是运动习惯中断:离开熟悉的运动伙伴和场地,小凯逐渐减少了篮球、跑步等运动,每天除了上课、写作业,大部分时间都坐着或躺着。此外,心理压力也成为肥胖的“帮凶”:因难以融入新班级,小凯常感到孤独焦虑,而食物成了他缓解情绪的唯一出口。

异地求学的孩子需要学会自主选择健康饮食。小凯在医生和家长的指导下,制定了“饮食三原则”:优先选择食堂的清蒸、水煮类菜品,避免油炸、糖醋口味;每餐保证半盘蔬菜、一份蛋白质(如豆腐、鱼虾)和适量主食;用水果、无糖酸奶替代课间零食。为了弥补食堂营养不足,妈妈定期寄来坚果、全麦面包等健康食品,并教小凯用宿舍小电锅煮鸡蛋、燕麦粥。这些调整让小凯的日均热量摄入减少了30%,营养搭配更均衡。
即使在有限的环境中,也能创造运动机会。小凯利用课间10分钟在走廊进行深蹲、踮脚尖;放学后绕着操场快走20分钟;周末约新同学打篮球或爬山。学校的“运动社团”也成了他的新据点,通过加入羽毛球兴趣小组,小凯不仅找回了运动的乐趣,还结交了志同道合的朋友。这些碎片化运动累计起来,每天能保证40分钟以上的有效锻炼,帮助他消耗多余热量。
适应新环境的关键,在于化解心理压力。小凯每天通过视频与父母分享校园生活,倾诉烦恼;班主任也留意到他的情绪状态,安排热心同学主动与他组队学习、活动。此外,小凯还培养了写日记的习惯,将情绪转化为文字,并通过听音乐、冥想等方式自我调节。当负面情绪来袭时,他不再依赖食物,而是选择跑步或与朋友聊天,逐渐摆脱了“情绪性进食”的困扰。
经过半年的调整,小凯体重下降了8公斤,体能测试成绩从“及格线边缘”提升至良好水平。更重要的是,他学会了独立管理饮食和运动,性格也变得开朗自信。小凯感慨道:“原来只要用心规划,异地求学也能吃得健康、动得快乐!”他的经历证明,面对异地求学的挑战,科学的健康管理不仅能预防肥胖,更能帮助孩子在新环境中茁壮成长。
异地求学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关卡,而健康管理则是通关的“密钥”。作为家长和医务工作者,我们需要引导孩子学会自主饮食、主动运动和科学调适情绪,将适应期的挑战转化为培养健康习惯的契机。让每一个异地求学的孩子,都能在独立成长的路上,收获强健的体魄与阳光的心态。
15.5手术康复管理:
为肥胖儿童铺就科学减重之路
在儿科减重门诊,14岁的轩轩曾因重度肥胖(身高165cm,体重95kg)接受了代谢手术。术后半年,他的体重不降反升,出现了切口愈合缓慢、营养不良等问题。妈妈心急如焚:"原以为手术后就能瘦下来,怎么反而更糟糕了?"事实上,肥胖儿童的手术并非一劳永逸,科学的手术康复管理才是决定减重效果和长期健康的关键。通过系统的饮食、运动和心理干预,轩轩在专业团队的指导下,逐渐走出困境,术后一年体重降至72kg,身体指标明显改善。

代谢手术(如胃袖状切除术、胃旁路手术)通过改变消化道结构,减少食物摄入或吸收,快速降低体重。但手术只是第一步,术后康复管理直接影响三大核心问题:
术后肠胃消化吸收能力改变,若不调整饮食,易出现蛋白质、维生素缺乏,像轩轩就因术后仍大量食用高热量流食,导致体重反弹;
肥胖儿童本就存在关节负担重、运动能力差的问题,术后体力下降更易陷入久坐状态;
部分孩子认为"手术万能",忽视生活方式改变,导致体重反弹或引发新的健康问题。

急性期管理:伤口愈合与营养重建
术后1-3个月是关键恢复期。轩轩在医生指导下,严格遵循"流食-半流食-软食"的过渡原则:初期饮用高蛋白奶昔、低脂肉汤补充营养;2周后逐渐加入蒸蛋、软烂面条;1个月后恢复正常饮食,但严格控制每餐食量(约术前1/3)。同时,医生为他补充复合维生素、钙片,预防术后营养缺乏。此外,康复师设计了床上抬腿、呼吸训练等低强度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加速伤口愈合。
过渡期管理:运动重启与习惯巩固
术后3-6个月,轩轩进入运动康复阶段。康复师根据他的身体状况,从每天15分钟散步开始,逐步增加游泳、骑自行车等关节压力小的有氧运动。同时,配合弹力带进行抗阻训练,提升肌肉量,避免因体重下降导致皮肤松弛。在饮食上,轩轩学会使用膳食餐盘控制食物比例:蔬菜占50%、蛋白质25%、主食25%,并坚持记录饮食日志,及时调整不合理的进食习惯。
维持期管理:心理干预与长期监测
体重稳定后,心理因素成为维持效果的核心。轩轩曾因体重下降放缓产生焦虑,出现情绪化进食。心理医生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帮助他建立正确的体重预期,并引导他用运动、社交替代进食缓解压力。此外,医生团队定期监测轩轩的血糖、血脂、维生素水平等指标,根据数据调整饮食和运动方案,确保长期健康。
轩轩的经历证明,肥胖手术康复管理需要多学科协作与长期坚持。从营养科制定饮食方案,到康复科设计运动计划,再到心理科提供支持,每个环节都不可或缺。值得注意的是,家长的角色同样关键:轩轩的妈妈全程参与康复课程,学会了科学备餐、运动指导方法,成为孩子健康管理的"家庭督导"。
对肥胖儿童而言,手术是减重的起点,而非终点。科学的康复管理不仅能巩固手术效果,更能帮助孩子建立受益终身的健康习惯。作为医务工作者,我们呼吁家长和社会重视术后康复,用专业的指导和温暖的陪伴,为肥胖儿童的减重之路保驾护航,让他们在手术后真正迎来健康新生。
15.6父母离异期干预:
守护儿童健康的关键防线
在儿科门诊,10岁的朵朵让医生忧心不已。身高142厘米的她体重达到55公斤,短短半年内增重8公斤。妈妈红着眼眶说:“离婚后孩子变得沉默寡言,放学就躲在房间吃零食,怎么劝都没用。”像朵朵这样因父母离异陷入肥胖困境的儿童不在少数。家庭结构的剧变往往引发孩子情绪、饮食和生活习惯的紊乱,而及时科学的干预,能帮助孩子平稳度过这段特殊时期,避免健康亮起“红灯”。
家庭变故带来的心理冲击,会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孩子的健康。首先是情绪性进食:朵朵因父母离异感到孤独、焦虑,常通过吃薯片、巧克力缓解负面情绪,逐渐形成“压力—暴食”的恶性循环。其次是生活规律被打破:离异后,父母各自忙碌,朵朵的三餐变得不规律,外卖、速食代替了营养均衡的家常菜,零食摄入量翻倍。此外,运动陪伴缺失也加剧了肥胖风险:原本爸爸每周带她打篮球的时光不再,课余时间她只能独自玩手机,运动量骤减。

心理干预是离异期儿童健康管理的核心。朵朵的妈妈意识到问题后,主动联系学校心理老师,为她安排一对一心理咨询。咨询师通过沙盘游戏、绘画治疗等方式,引导朵朵表达内心感受,并教会她用深呼吸、正念冥想等方法调节情绪。同时,妈妈每天留出30分钟“专属陪伴时间”,倾听朵朵的心事,用拥抱和鼓励给予安全感。渐渐地,朵朵开始主动倾诉烦恼,减少了对食物的依赖。
稳定的饮食结构能为孩子提供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支持。朵朵和妈妈一起制定了新的饮食计划:早餐保证鸡蛋、牛奶和全麦面包,午餐用手机APP查询附近的健康餐厅,晚餐则由妈妈提前准备蔬菜沙拉、清蒸鱼等营养餐。家中的零食柜被替换成装满苹果、无糖酸奶和坚果的果篮,妈妈还和朵朵约定:每周可以吃一次“奖励零食”,但必须共同制作健康版本,比如用空气炸锅做低脂薯条。
运动不仅能消耗热量,还能释放压力、提升自信心。朵朵的父母虽已离异,但仍达成共识:爸爸每周六上午带她去公园骑车或打羽毛球,妈妈则在工作日晚上陪她跳绳、跳健身操。此外,朵朵加入了学校的舞蹈社团,通过集体活动结交新朋友,在挥洒汗水中重拾快乐。三个月后,她的日均运动时间从不足10分钟增加到40分钟,体能明显改善。
学校和家庭的紧密配合至关重要。朵朵的班主任得知情况后,安排热心同学主动与她组队学习、参加活动,帮助她融入集体;体育老师根据她的体能设计了个性化运动方案,从每天散步20分钟逐步过渡到慢跑。家长也定期与老师沟通,及时调整干预策略,形成全方位的支持体系。
经过半年的系统干预,朵朵的体重下降了6公斤,性格也变得开朗起来。更重要的是,她学会了用健康的方式应对情绪,养成了规律运动和均衡饮食的习惯。朵朵的经历证明:在父母离异的特殊时期,科学的干预不仅能预防肥胖,更能帮助孩子培养强大的心理韧性。
父母离异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但通过及时、科学的干预,完全可以将伤害降到最低。作为医务工作者,我们呼吁家长和社会重视这一阶段的健康管理,用专业的指导和温暖的陪伴,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让他们在家庭变故中依然能够健康、快乐地前行。
15.7国际迁徙调适:
破解儿童肥胖的跨文化挑战
在儿科诊室,12岁的Lucas随父母从亚洲迁居北美后,短短一年内体重从40公斤飙升至55公斤。妈妈焦虑地说:"孩子不适应新环境,天天吃快餐,也找不到朋友一起运动,越来越孤僻......"像Lucas这样因国际迁徙引发肥胖的案例日益增多。饮食文化差异、社交环境改变、生活节奏调整等多重因素叠加,让迁徙儿童面临独特的健康挑战。而科学的调适干预,能帮助他们在文化碰撞中守护健康防线。

国际迁徙带来的环境剧变,从多维度打破了儿童原有的健康平衡。首先是饮食文化冲击:Lucas原本习惯清淡的亚洲饮食,迁居后被美式快餐的高热量食物吸引,汉堡、薯条、含糖饮料的摄入频率显著增加;同时,新环境中缺乏熟悉的食材,导致新鲜蔬果摄入量锐减。其次是社交与运动断层:离开熟悉的朋友和运动场所,Lucas难以融入当地社群,课余时间只能独自在家玩电子游戏,日均运动量从1小时降至不足15分钟。此外,时差与生活节奏紊乱也加剧了问题:适应新的作息时间导致睡眠质量下降,进而影响激素分泌,增加食欲。
系统性干预:
助力孩子跨越健康"迁徙期"

帮助孩子适应新饮食的同时保持营养均衡是关键。Lucas的父母在营养师指导下,制定了"中西结合"的饮食方案:早餐保留豆浆、包子等传统食物,搭配全麦面包和牛奶;午餐选择学校食堂的烤鸡胸肉、沙拉,搭配自带的中式凉拌菜;晚餐由全家一起烹饪改良版亚洲料理,如用橄榄油代替黄油制作炒面。此外,父母带Lucas逛当地的亚洲超市,采购豆腐、海带等熟悉食材,让他参与烹饪过程,增强对健康饮食的认同感。

融入当地社群能有效增加孩子的运动量。Lucas的父母通过社区公告板发现了青少年足球俱乐部,鼓励他报名参加。在教练和队友的带动下,Lucas不仅重拾运动热情,还结交了新朋友。同时,家庭每周组织"户外探索日",徒步、骑行或参观当地公园,将运动与文化体验结合。学校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班主任安排热心同学与Lucas组队完成课题,帮助他在合作中提升语言能力,减少孤独感。

迁徙带来的心理压力常通过饮食发泄。Lucas的父母为他预约了双语心理咨询师,通过沙盘游戏和绘画疗法疏导情绪。咨询师还教他使用"情绪日记"记录每天的感受,用跑步、听音乐替代进食缓解焦虑。在作息调整上,全家采用渐进式方法:每天提前1小时入睡,逐步适应新时区;周末保持固定的起床时间,避免生物钟紊乱。稳定的作息帮助Lucas改善了睡眠质量,食欲也逐渐恢复正常。

理解新文化中的健康知识至关重要。Lucas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营养与文化"课程,学习美式饮食标签的解读方法,了解当地健康食品推荐指南。父母也和他一起对比亚洲与北美的饮食文化差异,引导他自主选择更健康的生活方式。这种教育让Lucas学会在多元文化中做出理性的健康决策。
经过一年的系统干预,Lucas体重下降8公斤,重新找回了活力与自信。更重要的是,他掌握了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管理健康的能力。如今的他不仅能熟练选择健康餐食,还成为校足球队的主力队员,并主动向新移民同学分享适应经验。Lucas的经历证明,面对国际迁徙的挑战,科学的调适干预不仅能预防肥胖,更能培养孩子的跨文化适应力与健康自主意识。
国际迁徙对儿童健康的影响是复杂而深远的。作为医务工作者,我们呼吁家长、学校和社区形成合力,通过饮食融合、社交重建、心理调适等多维度干预,帮助迁徙儿童在文化碰撞中筑牢健康防线。让每一个跨越国界的孩子,都能在新环境中绽放健康光彩。
15.8重大疾病转折:
儿童肥胖防治的关键节点与重生契机
在儿科病房,13岁的浩浩因Ⅱ型糖尿病住院,身高160厘米的他体重高达85公斤,远超同龄人平均水平。妈妈含泪回忆:“孩子从小爱吃炸鸡、喝可乐,总觉得胖点没关系,直到确诊糖尿病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浩浩的经历并非个例,许多家庭因忽视肥胖问题,导致孩子在遭遇重大疾病时陷入健康危机。而重大疾病的确诊,恰恰是扭转肥胖困境的关键转折点,科学的干预能帮助孩子重获健康新生。

肥胖与重大疾病如同“孪生兄弟”,相互作用形成恶性循环。以浩浩为例,长期高热量饮食和缺乏运动导致胰岛素抵抗,血糖代谢紊乱,最终引发Ⅱ型糖尿病;而糖尿病又进一步影响脂肪代谢,加重肥胖。此外,肥胖还会削弱免疫系统,增加感染风险,延缓疾病康复进程。这种恶性循环不仅威胁孩子当下的生命健康,更会埋下心血管疾病、脂肪肝等长期隐患。


1.医学介入:精准制定治疗方案
重大疾病确诊后,专业医疗团队的介入是首要任务。浩浩住院期间,内分泌科医生为他制定了降糖方案,通过药物治疗和胰岛素调控稳定血糖;营养师则根据他的病情,设计了“控糖减重饮食计划”:严格限制精制糖和碳水化合物,增加蔬菜、优质蛋白(如鱼肉、豆腐)和全谷物摄入。同时,康复科医生评估浩浩的体能后,从每天15分钟的低强度散步开始,逐步增加运动耐受力。

2.行为重塑:打破不健康生活惯性
疾病转折期是改变生活习惯的黄金时机。浩浩的父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全家开启“健康改造计划”:清理家中的含糖饮料和油炸食品,用低糖酸奶、坚果替代零食;每天晚饭后,全家一起散步或打羽毛球,将运动融入日常生活。此外,父母还教会浩浩使用血糖监测仪,记录饮食、运动和血糖数据,让他直观感受健康行为对身体指标的影响,增强自我管理意识。

3.心理支持:重建对抗疾病的信心
重大疾病带来的心理压力可能加剧情绪化进食。浩浩确诊初期情绪低落,甚至拒绝配合治疗。心理医生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帮助他正视疾病与肥胖的关联,引导他将疾病视为改变的契机而非负担。同时,浩浩加入了儿童糖尿病患者互助小组,与同龄人分享抗病经历,互相鼓励监督。这些心理支持让他逐渐走出阴霾,主动参与到健康管理中。

4.长期监测:巩固健康成果
疾病康复后,持续监测是预防复发的关键。浩浩出院后,医生团队为他制定了定期复诊计划,每三个月检查血糖、血脂、肝功能等指标;同时,通过线上平台实时追踪他的饮食和运动数据,及时调整干预方案。父母也成为家庭健康“监督员”,定期带浩浩体检,确保健康管理不松懈。
经过半年的系统干预,浩浩的体重下降了12公斤,血糖水平恢复稳定,糖尿病用药剂量也逐渐减少。更重要的是,他彻底告别了过去的不健康生活方式,养成了规律运动和均衡饮食的习惯。如今的浩浩不仅身体状况好转,还成为校园健康宣传的“小使者”,用自己的经历鼓励其他肥胖儿童积极改变。
重大疾病的确诊虽是沉重打击,但也是改写健康轨迹的转折点。通过医学干预、行为重塑、心理支持和长期监测的综合管理,孩子不仅能战胜疾病,更能将危机转化为养成健康习惯的契机。作为医务工作者,我们呼吁家长重视肥胖问题,当重大疾病来临,抓住关键转折期,用科学的干预为孩子的未来筑牢健康防线。
15.9升学压力缓冲:
为儿童肥胖按下“暂停键”

升学阶段的特殊挑战,从多维度打破了孩子的健康平衡。首先是作息紊乱:为了应对繁重的课业,小萱经常熬夜复习,早晨又匆忙起床,日均睡眠时间不足7小时。长期睡眠不足会干扰激素分泌,导致控制食欲的瘦素水平下降、饥饿素增加,使人更易暴饮暴食。其次是运动缺失:原本每天的体育课和课外活动被刷题、补习取代,小萱的日均步数从8000步骤减至2000步,身体代谢率随之降低。此外,情绪压力也是重要诱因:升学竞争带来的焦虑感,让小萱常通过吃甜食、膨化食品缓解情绪,形成“压力—暴食”的恶性循环。
缓冲策略:
为健康续航的科学方案
合理规划时间是缓解压力的基础。小萱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制定了“番茄工作法”学习计划:每专注学习25分钟,休息5分钟,进行简单拉伸或远眺;晚上10点前必须完成作业,保证8小时睡眠。此外,她利用碎片时间运动,如课间做眼保健操时加入深蹲、踮脚尖,放学后提前两站下车步行回家,将运动自然融入日程。
升学阶段的饮食需要兼顾营养与效率。小萱的妈妈调整了家庭食谱:早餐增加鸡蛋、牛奶和全麦面包,提供充足蛋白质和膳食纤维;课间准备坚果、水果等健康零食,替代高糖饼干;晚餐以清蒸鱼、蔬菜沙拉为主,避免油腻加重肠胃负担。同时,每天为小萱准备一杯富含维生素B的燕麦红枣粥,帮助缓解焦虑情绪。
运动是天然的压力“释放阀”。小萱选择跳绳作为每日必做项目,每天傍晚在小区花园跳绳15分钟,既能消耗热量,又能快速释放多巴胺,改善心情。周末,她还与同学相约打羽毛球,在社交互动中减轻压力。这些运动不仅帮助小萱保持身体活力,更成为她调节情绪的重要方式。
过度焦虑会加剧情绪化进食。小萱的班主任发现她的状态后,建议她尝试正念冥想:每天睡前花10分钟专注呼吸,清空杂念;学习时使用“压力日记本”,记录烦恼并写下解决方法。父母也减少了对成绩的过度关注,转而鼓励小萱“尽力就好”,营造宽松的家庭氛围。这些心理疏导让小萱学会用健康方式应对压力,减少对食物的依赖。
在压力中守护健康成长
经过三个月的调整,小萱的体重下降了6公斤,体能测试成绩也有所提升。更重要的是,她学会了高效管理时间,不再因作业堆积熬夜,情绪状态明显改善。小萱感慨道:“原来合理安排学习和运动,不仅能减轻压力,还能让学习更高效!”她的经历证明,科学的压力缓冲策略不仅能预防肥胖,更能提升孩子的抗压能力和学习效率。
升学压力不应成为健康的“牺牲品”。作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帮助孩子掌握科学的压力管理方法,在学业冲刺的同时,为他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通过合理的时间规划、营养饮食、适度运动和心理调适,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升学路上轻装上阵,拥抱健康未来。
-
【科普文章】蔡晋:关键过渡期管理(转型支持篇)
-
【科普文章】蔡晋:多元文化应对(文化适应篇)
-
【科普文章】陶月红:性早熟的预防之道
-
【科普文章】蔡晋:特殊群体干预(特殊管理篇)
-
【科普文章】陶月红:性早熟的治疗与干预
-
【科普文章】蔡晋: 公共健康治理(政策治理篇)
-
【科普文章】陶月红:环境与性早熟
-
【科普文章】蔡晋:教育场景变革(学校干预篇)
-
【科普文章】陶月红:生活方式与性早熟
-
【科普文章】蔡晋:家庭功能重建(家庭系统篇)
-
【科普文章】蔡晋:心理社会干预
-
【科普文章】蔡晋:数字健康管理(科技赋能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