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林士霞:情绪与身高:压力如何抑制孩子长高?


儿免联盟的创建初衷就是“还社会和家庭一个好孩子!”自儿免联盟成立以来,我们通过巡讲、患教等多种方式,加强基层医生的鉴别诊断能力,鼓励帮助患儿家属配合治疗,为小患者降低病痛的折磨。但就我国目前的社会综合水平而言,基层儿科医生和患者家属依然对很多疾病存在盲区。以儿童性早熟和儿童肥胖症为例,直至2023年中国才出台了相关的临床指南或专家共识,由于疾病认知的不足,中国儿童性早熟和儿童肥胖症患儿的就诊率以及确诊的患儿中也仅有不多的患儿接受了规范治疗。性早熟患儿常因伴随生长发育等原因无法正常生活、就学,然而这些孩子也需要正常的童年生活,他们因为疾病无法及时正确医治受到了身心双重的伤害。我们可以通过科普推广、患者教育将这一儿童健康杀手的危害降到最低。为此,医学科普推广和公众教育是儿免联盟重要的公益活动之一。
我们希望通过该项目,将临床一线专家的诊疗经验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呈现给患儿(和健康儿童)家长,为他们答疑解惑。
年终从发布的众多科普文章中摘选汇编成册出书,并将书捐赠给我市援疆援藏医疗队和当地妇幼机构。

作者简介
江阴市人民医院
儿科主任医师
林士霞


压力如何抑制孩子长高?

9.1压力与生长的关联:情绪应激为何会成为身高增长的“隐形障碍”?
9.2神经内分泌通路:压力激素(皮质醇)如何拮抗生长激素分泌?
9.3生长板的“情绪响应”:长期压力如何抑制软骨细胞增殖与分化?
9.4营养代谢干扰:压力状态下身体如何优先“应激”而非“生长”?
9.5睡眠质量恶化:压力引发的睡眠问题如何间接切断生长激素“黄金分泌期”?
9.6儿童压力管理策略:如何为身高增长营造“低应激”心理环境?

情绪应激为何会成为身高增长的“隐形障碍”?
儿童身高增长是遗传、营养、内分泌与心理状态协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情绪应激引发的慢性压力常被忽视,却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紊乱、生长板功能抑制、营养代谢失衡等多途径,成为阻碍身高增长的“隐形障碍”。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的儿童,其年均生长速率较心理状态稳定的儿童低0.8-1.2厘米,成年身高可能较遗传靶身高低3-5厘米;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类儿童的生长激素分泌节律异常发生率高达40%以上,生长板软骨细胞增殖活性降低25%-30%,且压力持续时间越长,对身高的负面影响越显著。情绪应激的“隐形性”在于其不直接引发明显躯体疾病,却通过持续的生理调控紊乱削弱生长潜力,因此需深入解析压力与生长的关联机制,为儿童身高管理提供全面视角。
情绪应激对身高增长的核心影响路径,始于“应激反应系统激活”引发的神经内分泌失衡,这种失衡直接打破生长激素分泌的正常节律。人体面对情绪应激时,会启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这一核心应激调控通路:

下丘脑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前叶促使其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进一步刺激肾上腺皮质合成并释放皮质醇。皮质醇作为主要的应激激素,虽能帮助身体应对短期压力,但长期高浓度皮质醇会对生长激素分泌产生显著拮抗作用——
一方面,

皮质醇可抑制下丘脑分泌生长激素释放激素,减少生长激素的“促进信号”;

另一方面,
它会增强生长抑素的分泌,强化生长激素的“抑制信号”,双重作用下,生长激素的脉冲式释放频率从正常的4-6次每24小时减少至2-3次每24小时,夜间深度睡眠阶段的生长激素峰值浓度从15-30纳克每毫升降至8-15纳克每毫升,且脉冲持续时间缩短30%-40%,直接导致骨骼生长缺乏充足的激素刺激。

更关键的是,长期情绪应激会导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过度敏感”,即使是轻微刺激也会引发皮质醇的剧烈波动,使生长激素分泌持续处于抑制状态。例如,长期面临学业压力的学龄儿童,在日常考试、作业截止等场景下,皮质醇水平会较无学业压力儿童升高35%-45%,且这种升高会延续至夜间睡眠阶段,导致深度睡眠时长减少15%-20%,进一步压缩生长激素分泌的“黄金窗口期”。这种神经内分泌层面的紊乱,并非短期可逆——研究表明,高压力状态持续6个月以上的儿童,即使后续压力源消除,生长激素分泌节律恢复正常也需3-6个月,期间的生长潜力损失难以完全弥补,体现了情绪应激对身高影响的“累积性”与“滞后性”。
情绪应激还会通过直接抑制生长板软骨细胞功能,削弱骨骼纵向生长的“细胞基础”,这一效应独立于生长激素分泌异常,形成对身高的“双重打击”。生长板作为长骨末端的软骨组织,其软骨细胞的增殖与分化直接决定骨骼生长速率,而长期情绪应激引发的慢性炎症状态与氧化应激增强,会显著干扰软骨细胞的正常功能。


一方面,持续高浓度皮质醇可通过激活软骨细胞内的糖皮质激素受体,抑制增殖区软骨细胞表达Cyclin D1、Bcl-2等关键基因——
Cyclin D1是调控细胞周期的核心分子,其表达降低会使软骨细胞从G1期向S期过渡的时间延长40%-50%,减少细胞分裂数量;Bcl-2是重要的抗凋亡基因,其表达不足会导致软骨细胞凋亡率升高20%-25%,使增殖区软骨细胞层变薄,直接缩短骨骼纵向生长的“细胞链条”。
另一方面,情绪应激会促使身体产生大量活性氧,活性氧过量堆积会氧化损伤软骨细胞表面的机械敏感通道与生长激素受体,前者导致软骨细胞无法正常感知机械刺激引发的增殖信号,后者降低软骨细胞对生长激素的敏感性——

即使生长激素分泌恢复正常,软骨细胞也难以有效响应,生长板的生长效应仍会减弱15%-20%。此外,长期应激还会减少生长板细胞外基质的合成,软骨细胞分泌的Ⅱ型胶原蛋白与蛋白多糖含量降低18%-22%,导致细胞外基质结构变致密、弹性下降,既无法为软骨细胞增殖提供充足“支架”,也限制了营养物质向生长板内部的渗透,进一步抑制骨骼生长。

情绪应激引发的营养代谢“重分配”,会使身体将营养优先用于“应激应对”而非“生长发育”,导致生长所需的关键营养素供应不足。在长期压力状态下,皮质醇会促进脂肪分解与糖异生,使血糖维持在较高水平以应对潜在能量需求,但这种代谢调整会显著减少蛋白质、钙、锌等生长必需营养素向骨骼与生长板的分配——皮质醇可抑制肌肉与骨骼组织对氨基酸的摄取,使蛋白质合成速率降低25%-30%,而蛋白质是软骨细胞增殖与骨骼基质合成的核心原料;同时,它会增加肾脏对钙的排泄,使血清钙浓度维持在临界水平,导致骨骼矿化原料供应不足,类骨质向成熟骨组织的转化效率降低15%-20%。

此外,长期情绪应激还会影响儿童的消化吸收功能——
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会通过自主神经系统抑制胃肠蠕动,使消化酶活性降低20%-25%,蛋白质的吸收率从85%-90%降至70%-75%,钙的吸收率从30%-40%降至20%-25%。即使儿童每日摄入足量营养,也因消化吸收效率下降与代谢分配失衡,导致生长板与骨骼无法获得充足原料,形成“摄入充足但利用不足”的困境,进一步加剧生长迟缓。例如,长期处于家庭冲突环境的儿童,其血清白蛋白水平较家庭氛围和谐的儿童低10%-15%,血清钙水平低5%-8%,这些指标的异常直接关联生长速率的下降,印证了营养代谢路径在压力与生长关联中的重要作用。

综上,情绪应激通过“神经内分泌拮抗生长激素”“直接抑制生长板功能”“干扰营养代谢分配”三大核心路径,成为儿童身高增长的“隐形障碍”。其影响的“隐形性”与“累积性”要求家长与医疗从业者在关注儿童营养、睡眠的同时,重视心理状态对生长的作用,通过减少压力源、优化心理环境,为儿童身高增长扫清潜在障碍。

压力激素(皮质醇)如何拮抗生长激素分泌?
儿童身高增长的内分泌调控核心是下丘脑-垂体-生长激素轴的稳定运作,而长期情绪应激引发的压力激素皮质醇升高,会通过多环节作用于该轴,形成对生长激素分泌的显著拮抗效应。这种拮抗并非单一层面的抑制,而是通过“下丘脑信号调控”“垂体细胞响应”“激素受体竞争”三级神经内分泌通路实现,最终导致生长激素脉冲式释放频率降低、峰值浓度下降,直接削弱其对骨骼生长的调控作用。临床研究数据显示,当儿童血清皮质醇水平持续高于200纳摩尔每升时,夜间生长激素分泌总量可减少35%-45%,生长激素脉冲幅度从正常的15-30纳克每毫升降至8-12纳克每毫升,且这种拮抗效应随皮质醇升高持续时间延长而增强,明确印证了皮质醇在生长激素分泌调控中的负面作用。
皮质醇对生长激素分泌的拮抗,首先体现在下丘脑层面的“信号失衡”——通过抑制生长激素释放激素合成、增强生长抑素分泌,打破两种激素对生长激素的双向调控平衡。
下丘脑作为内分泌调控中枢,通过弓状核分泌生长激素释放激素、室周核分泌生长抑素,共同决定生长激素的释放节律:

生长激素释放激素是生长激素分泌的核心促进信号,可直接刺激垂体生长激素细胞活性;生长抑素则是主要抑制信号,通过阻断生长激素释放激素的作用抑制分泌。长期压力状态下,持续升高的皮质醇会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下丘脑神经元,一方面抑制弓状核内生长激素释放激素神经元的转录活性,使生长激素释放激素mRNA表达水平降低30%-40%,导致其合成与分泌量减少25%-35%;另一方面,皮质醇会激活室周核内生长抑素神经元的糖皮质激素受体,促进生长抑素基因转录,使生长抑素分泌量增加40%-50%。
这种“促进信号减弱、抑制信号增强”的失衡状态,直接导致下丘脑传递至垂体的“生长激素释放指令”减弱。例如,正常儿童夜间深度睡眠阶段,生长激素释放激素分泌会出现高峰,生长抑素分泌处于低谷,推动生长激素形成高幅度脉冲;而长期高皮质醇状态下,该阶段生长激素释放激素高峰幅度降低50%以上,生长抑素低谷消失,生长激素脉冲难以形成,分泌总量显著下降。此外,皮质醇还会干扰下丘脑视交叉上核的昼夜节律调控功能,使生长激素释放激素与生长抑素的分泌节律与睡眠周期脱节,进一步破坏生长激素“昼低夜高”的正常分泌模式。
在垂体层面,皮质醇通过抑制生长激素细胞的活性与敏感性,削弱其对生长激素释放激素的响应能力,形成拮抗效应的第二重通路。垂体前叶的生长激素细胞是生长激素合成与分泌的执行单元,其表面同时表达生长激素释放激素受体与糖皮质激素受体。
正常状态下,生长激素释放激素与受体结合后,会激活细胞内cAMP-PKA信号通路,促进生长激素基因转录与蛋白合成;而长期高皮质醇状态下,皮质醇会优先与生长激素细胞表面的糖皮质激素受体结合,通过以下两种机制抑制细胞功能:


一是降低生长激素释放激素受体的表达量,
使受体密度减少20%-30%,导致生长激素释放激素与受体结合效率下降,即使生长激素释放激素分泌正常,也难以有效激活细胞;
二是干扰cAMP-PKA信号通路的传导,

皮质醇结合受体后会激活细胞内的磷酸酶,使PKA磷酸化水平降低40%-50%,而磷酸化PKA是促进生长激素基因转录的关键分子,其活性下降直接导致生长激素mRNA合成减少35%-45%,蛋白分泌速率显著降低。

同时,皮质醇还会促进生长激素细胞内生长抑素受体的表达,
增强细胞对生长抑素的敏感性——即使下丘脑分泌的生长抑素浓度未大幅升高,生长激素细胞也会因受体数量增加而产生更强的抑制响应,进一步减少生长激素分泌。体外细胞实验证实,在含100纳摩尔每升皮质醇的培养环境中,垂体生长激素细胞的生长激素分泌量较无皮质醇环境减少50%以上,且对生长激素释放激素的响应阈值从10纳克每毫升升高至25纳克每毫升,明确体现皮质醇对垂体生长激素细胞功能的抑制作用。
皮质醇对生长激素分泌的拮抗,还体现在外周组织层面的“受体竞争与信号干扰”,通过影响生长激素下游效应因子的合成,间接削弱生长激素的生物作用。生长激素需与靶组织(如肝脏、骨骼生长板)表面的生长激素受体结合,才能激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合成,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是生长激素促进骨骼生长的核心下游因子。长期高皮质醇状态下,皮质醇会与生长激素竞争结合靶组织表面的受体——两者受体结构存在部分同源性,皮质醇结合后虽无法激活生长信号,却会占据受体结合位点,使生长激素与受体的结合率降低25%-35%,导致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合成减少20%-30%。

此外,皮质醇还会抑制肝脏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基因的转录活性,即使生长激素成功结合受体,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合成效率仍会下降15%-20%。临床检测发现,长期高压力儿童的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较正常儿童低18%-25%,且该指标与皮质醇水平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达-0.68,说明皮质醇不仅拮抗生长激素分泌,还会干扰其外周作用,形成对身高增长的“双重内分泌抑制”。

综上,皮质醇通过“下丘脑信号失衡”“垂体细胞抑制”“外周受体竞争”三级神经内分泌通路,实现对生长激素分泌的全面拮抗。这种拮抗效应直接破坏生长激素的正常分泌节律与生物活性,是长期压力导致儿童生长迟缓的核心内分泌机制。因此,在儿童身高管理中,调控皮质醇水平、维护下丘脑-垂体-生长激素轴的稳定,是改善生长激素分泌功能的关键环节。

长期压力如何抑制软骨细胞增殖与分化?
生长板作为儿童长骨纵向生长的核心结构,其软骨细胞的增殖与分化过程并非仅受生长激素调控,还会对长期压力引发的生理信号产生直接“情绪响应”。这种响应并非抽象的心理反应,而是通过慢性炎症激活、氧化应激增强及细胞信号通路干扰等具体生理机制实现,最终导致软骨细胞增殖速率显著降低、分化进程出现紊乱,生长板软骨层厚度变薄,直接限制骨骼生长潜力。临床病理观察通过对生长发育异常儿童的骨组织样本分析发现,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如频繁学业压力、家庭环境紧张、频繁更换生活环境等)的儿童,其生长板增殖区软骨细胞密度较正常儿童降低28%-35%,肥大区软骨细胞成熟周期延长30%-40%,且生长板总厚度减少15%-20%,这些量化数据明确证实了长期压力对生长板功能的抑制作用,并非主观推测,而是有扎实的病理形态学依据。
长期压力引发的慢性炎症状态,是生长板软骨细胞增殖受抑的首要机制。
持续情绪应激会促使身体持续释放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等促炎因子,这些因子随血液循环精准到达生长板后,会与软骨细胞表面的特异性炎症受体结合,进而激活细胞内的NF-κB信号通路。该通路过度激活会直接抑制软骨细胞内Cyclin D1、PCNA等关键增殖相关基因的表达——其中,Cyclin D1主要调控细胞从G1期向S期过渡,其表达量降低会使软骨细胞分裂周期延长45%-55%;PCNA作为细胞增殖的标志性蛋白,其含量减少会导致增殖区软骨细胞数量下降30%左右,直接缩短生长板软骨细胞的“增殖链条”,影响细胞数量的累积。同时,促炎因子还会促进软骨细胞分泌基质金属蛋白酶,加速细胞外基质的降解,使维持软骨细胞功能的Ⅱ型胶原蛋白、蛋白多糖等基质成分含量减少22%-28%,破坏软骨细胞增殖所需的“支架环境”,进一步抑制细胞增殖活性,形成“增殖受阻+环境破坏”的双重负面影响,让软骨细胞陷入“想分裂却缺条件”的困境。
氧化应激增强是长期压力干扰软骨细胞分化的关键路径。
长期压力状态下,身体细胞线粒体功能会出现紊乱,产生大量活性氧,同时体内抗氧化酶系统(如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会降低20%-25%,导致活性氧在生长板局部出现过量堆积,形成“氧化-抗氧化失衡”状态。过量活性氧会通过氧化作用损伤软骨细胞内的SOX9、RUNX2等分化相关转录因子——SOX9是软骨细胞分化为成软骨细胞的核心调控因子,其氧化失活会使软骨细胞向成软骨细胞分化的效率降低35%-40%;RUNX2则负责调控软骨细胞向肥大细胞分化,其活性异常会导致肥大区软骨细胞成熟延迟,无法正常矿化形成骨组织,使生长板软骨向骨组织的转化过程受阻,就像“建筑工人无法按时完成施工”,影响骨骼的纵向生长。此外,活性氧还会破坏软骨细胞表面的生长激素受体结构,降低细胞对生长激素的敏感性,即使身体分泌的生长激素总量正常,软骨细胞也难以有效接收分化信号,进一步加剧分化紊乱,形成“信号接收障碍+分化调控异常”的恶性循环。

长期压力还会通过干扰生长板局部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信号,间接抑制软骨细胞功能。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是生长激素促进软骨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关键下游因子,相当于生长激素发挥作用的“桥梁”,而长期压力引发的高皮质醇状态,会从两个方面影响这一“桥梁”:

一方面减少生长板局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合成量,
另一方面降低软骨细胞表面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的表达密度。相关研究通过对生长板组织的分子检测发现,长期高压力儿童生长板局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浓度较正常儿童低30%-38%,受体密度减少25%-30%,导致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无法有效激活细胞内的PI3K-AKT信号通路。该通路的抑制会直接影响软骨细胞的存活与功能,使细胞内抗凋亡基因Bcl-2表达减少,凋亡基因Bax表达增加,最终导致软骨细胞凋亡率升高25%-32%,进一步减少生长板内具备正常功能的软骨细胞数量,削弱生长板的整体生长能力,形成“信号通路受阻+细胞数量减少”的叠加效应,让生长板的“工作团队”不断缩水。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压力对生长板的负面影响具有“累积性”——短期压力可能仅导致软骨细胞功能暂时波动,但若压力持续6个月以上,生长板的病理改变会从“功能性异常”转向“结构性损伤”,比如软骨细胞出现不可逆的氧化损伤、细胞外基质降解后难以修复等。此时,即便后续彻底消除压力源,生长板功能的恢复周期也会大幅延长,通常需要1-2年才能逐步恢复至正常水平,部分严重案例甚至会对最终成年身高造成5-8厘米的损失。这也解释了为何有些儿童在经历长期学业高压、家庭变故后,不仅出现情绪问题,身高增长也明显放缓,且后续补充营养、调整作息后,身高追赶效果仍不理想。

综上,长期压力通过“慢性炎症抑制增殖”“氧化应激干扰分化”“信号通路削弱功能”三重相互关联的机制,引发生长板的负面“情绪响应”,导致软骨细胞增殖与分化功能双重受损。这种响应直接作用于骨骼生长的“细胞层面”,具有累积性和持续性,即使后续通过改善营养、保证睡眠等方式优化外部生长条件,已经受损的生长板功能也需要较长周期才能逐步恢复,部分损伤甚至可能对成年身高产生不可逆影响。这一过程凸显了关注儿童心理状态、减少学业压力、营造和谐家庭氛围等“减压”措施,与补充营养、保证睡眠同等重要,都是维护生长板功能、助力儿童实现生长潜力的关键环节,也为家长和临床医生提供了重要启示:儿童生长发育不仅需要“物质供养”,更需要“心理滋养” 。

压力状态下身体如何优先“应激”而非“生长”?
儿童生长发育依赖蛋白质、钙、能量等关键营养素的定向分配与高效利用,这一过程需要身体将摄入的营养精准导向骨骼生长、肌肉合成、器官发育等关键环节,形成“吸收-分配-利用”的高效闭环。而长期压力会打破这种平衡,触发身体启动“应激优先”的代谢调控模式。这种模式并非简单改变营养摄入总量,而是通过深度重构营养分配路径、主动抑制生长相关代谢过程,将蛋白质、能量等核心营养素优先导向应对应激所需的器官(如大脑、心脏)与生理通路(如神经兴奋、炎症防御),直接挤占生长发育的营养供给额度,最终形成“每日营养摄入达标但生长发育仍显不足”的代谢困境。临床研究通过对比分析长期处于学业高压、家庭环境紧张等状态的儿童与正常儿童的营养代谢数据发现,前者的生长相关营养素利用率较后者低20%-28%,即便每日蛋白质、钙、能量等摄入完全符合不同年龄段的推荐标准,其血清中反映蛋白质营养状况的白蛋白、体现骨骼代谢活性的骨钙素等生长标志物水平,仍比正常儿童显著偏低15%-20%,这些量化指标清晰印证了压力对营养代谢的干扰效应,并非单纯的“吃得不够”,而是“用得不好”。

长期压力引发的皮质醇持续升高,是重构营养分配路径的核心驱动因素。皮质醇作为人体主要的应激激素,在短期压力下可帮助身体快速调动能量应对挑战,但长期处于高浓度状态时,会成为干扰生长代谢的“关键推手”。
它通过激活全身的分解代谢通路,将身体储存的脂肪、蛋白质等营养物质转化为可快速供能的形式,优先供应大脑维持神经兴奋、心脏保障循环稳定等应激关键需求。在能量代谢层面,皮质醇会加速脂肪组织分解为游离脂肪酸,通过血液输送至全身供能;同时显著增强肝脏的糖异生作用——强行将肌肉蛋白分解产生的氨基酸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持续维持在较高水平,以随时应对潜在的应激场景。这种代谢调整直接导致生长相关组织的能量供应被大幅压缩:

正常儿童每日摄入能量的30%-35%会用于骨骼生长、肌肉合成、器官发育等建设性过程,而长期高压力儿童的这一比例会骤降至18%-22%,剩余的能量大多被消耗在应激状态下亢进的基础代谢、神经递质合成与免疫防御中,相当于为生长“预留”的能量被大量挪用,直接造成显著的生长能量缺口。
在蛋白质代谢层面,皮质醇的分解代谢效应更为突出,对生长发育的影响也更为直接。蛋白质是构成骨骼、肌肉、软骨等组织的核心原料,儿童生长过程中,约40%的蛋白质需用于生长板软骨细胞增殖、骨基质合成等关键环节。
但长期高浓度的皮质醇会通过双重作用干扰蛋白质利用:

一方面,它会抑制肌肉、骨骼、软骨等生长相关组织对血液中氨基酸
(蛋白质的组成单位)的主动摄取,使这些组织“获取原料”的能力下降;
另一方面,它会加速肌肉等储备组织的蛋白质分解,

促使大量氨基酸释放到血液中,为肝脏的糖异生提供原料,而非用于生长所需的蛋白质合成。这种“分解大于合成”的代谢失衡,导致生长发育所需的蛋白质原料严重不足——生长板软骨细胞增殖需要持续合成Ⅱ型胶原蛋白构建细胞外基质,骨骼矿化需要骨钙素、骨桥蛋白等特异性蛋白参与,而长期压力下,儿童体内蛋白质合成速率会降低25%-30%,Ⅱ型胶原蛋白、骨钙素的合成量分别减少22%-28%、18%-24%。

例如,长期面临父母冲突、频繁转学等压力的学龄儿童
其尿液中羟脯氨酸(蛋白质分解的特征性产物)水平较生活稳定的儿童高20%-25%,血清白蛋白(反映身体蛋白质储备的核心指标)水平则低10%-15%,这些指标清晰呈现出蛋白质代谢向“应激优先”倾斜的特征,即身体为应对压力,不断“拆解”本应用于生长的蛋白质“建筑材料”,转化为应急所需的能量。

长期压力还会通过抑制消化系统功能,从“源头”降低营养物质的摄取与吸收效率,进一步加剧生长发育的营养供给不足。消化系统是营养摄入的“第一道关口”,其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决定营养吸收的效率。
而焦虑、紧张、抑郁等由长期压力引发的负面情绪,会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向胃肠道发送抑制信号:
一方面,抑制胃肠蠕动节奏,使食物在胃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不仅易引发腹胀、食欲不振等问题,还会导致营养物质无法及时与消化酶充分接触;
另一方面,显著降低消化酶的分泌与活性,其中胃蛋白酶活性下降20%-25%,导致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的效率降低,胰淀粉酶活性减弱18%-22%,影响碳水化合物的分解与吸收。

这两重影响直接导致营养吸收效率大幅下滑:
正常儿童蛋白质吸收率可达85%-90%,长期高压力儿童降至70%-75%,碳水化合物的供能效率也下降15%-20%,相当于摄入的营养未被充分分解,便随粪便排出体外。同时,长期压力还会破坏肠道黏膜屏障的完整性,使肠道对营养物质的“留存能力”减弱,增加钙、锌、维生素D等微量营养素的排泄量。钙是骨骼矿化的核心元素,锌参与生长激素合成与软骨细胞分化,维生素D则促进钙的吸收,正常儿童钙吸收率约为30%-40%,长期高压力儿童降至20%-25%,锌吸收率从40%-45%降至30%-35%,维生素D吸收率也下降15%-20%。这些微量元素的吸收不足,会直接影响生长板软骨细胞的增殖活性与骨骼的矿化效率,形成“营养摄入达标-吸收不足-利用低效”的恶性循环。
更值得关注的是,长期压力对营养代谢的干扰具有“累积效应”。短期压力可能仅导致营养分配的暂时失衡,一旦压力缓解,身体代谢模式可快速恢复,对生长的影响较小;但如果压力持续6个月以上,身体会逐渐适应“应激优先”的代谢状态,形成稳定的营养分配“惯性”——即使后续营养摄入大幅增加,生长相关组织对营养素的摄取和利用能力也难以立即恢复,需要较长时间的调整。临床观察发现,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的儿童,即便后续转入低压力环境并保证充足营养,其身高增长速率的恢复周期平均为10-12个月,部分儿童甚至需要1-2年才能追赶上同龄儿童的生长水平,且若压力持续时间过长(如3年以上),可能会对生长板软骨细胞的活性储备造成不可逆影响,导致成年身高比遗传靶身高低3-5厘米。

综上,长期压力通过“皮质醇驱动营养重分配”“抑制蛋白质合成”“削弱消化吸收效率”三重相互关联的机制,构建起“应激优先”的营养代谢模式,这种模式并非通过减少营养摄入,而是通过改变营养的分配方向、利用效率与吸收能力,直接挤占生长发育的营养供给。这种代谢干扰不仅会导致即时性的生长迟缓,表现为身高增长速率下降、生长曲线偏离正常轨迹,还可能因长期营养利用不足,影响生长板软骨细胞的活性储备与骨骼的发育基础,即便后续压力缓解、营养补充到位,生长潜力的恢复也需要较长周期。因此,在儿童身高管理与生长发育促进中,家长和临床医生不仅要关注每日营养摄入是否达标,更要重视通过营造和谐家庭氛围、合理安排学业任务、引导儿童情绪调节等方式改善压力状态,帮助身体打破“应激优先”的代谢惯性,优化营养向生长发育的定向分配,只有兼顾“营养供给”与“代谢优化”,才能为儿童生长发育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助力其充分发挥生长潜力。

压力引发的睡眠问题如何间接切断生长激素“黄金分泌期”?
生长激素的分泌具有严格的昼夜节律,夜间深度睡眠阶段是其分泌的“黄金期”,该阶段分泌量占夜间总量的60%-70%,且脉冲幅度与持续时间均显著高于日间。而长期压力引发的睡眠质量恶化,会通过干扰睡眠结构、缩短深度睡眠时长、破坏睡眠连续性,间接切断生长激素的“黄金分泌期”,导致生长激素分泌总量减少、节律紊乱。临床睡眠监测数据显示,长期高压力儿童的深度睡眠时长较正常儿童减少25%-35%,深度睡眠阶段觉醒次数增加2-3次每晚,对应的夜间生长激素分泌总量降低30%-40%,生长激素峰值浓度从15-30纳克每毫升降至8-12纳克每毫升,明确证实压力通过睡眠质量恶化对生长激素分泌的间接抑制作用,这种影响并非短暂波动,而是会随压力持续时间延长呈现累积效应。
长期压力首先通过加剧入睡困难,延迟生长激素“黄金分泌期”的启动时间。
压力引发的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会激活大脑皮层与交感神经系统,使睡前觉醒时间延长——正常儿童入睡潜伏期约为15-20分钟,而长期高压力儿童可延长至35-45分钟,部分儿童甚至出现入睡困难症状,需借助安抚或药物才能进入睡眠状态。生长激素的“黄金分泌期”通常始于入睡后1-2小时,与深度睡眠的出现高度同步,入睡延迟会直接导致“黄金分泌期”后移。例如,正常儿童20:30入睡,深度睡眠与生长激素高峰在21:30-23:30出现,这段时间正是身体修复与生长的关键时段;而高压力儿童常因睡前反复思虑、情绪难平,22:00才能入睡,“黄金分泌期”随之推迟至23:00-次日1:00,若因学业任务繁重或固定作息要求,需在次日6:30准时起床,会导致“黄金分泌期”后半段被强行截断,生长激素分泌总量因此减少20%-25%。此外,入睡困难引发的睡前情绪兴奋,会使睡前皮质醇水平升高30%-40%,而皮质醇作为应激激素,其持续高表达会进一步抑制下丘脑分泌生长激素释放激素,形成“入睡困难-皮质醇升高-生长激素抑制”的恶性循环,不仅加剧“黄金分泌期”的启动延迟,还会降低生长激素分泌的基础水平。
长期压力导致的睡眠结构紊乱,是切断生长激素“黄金分泌期”的核心机制。
正常睡眠周期由浅睡眠、深度睡眠、快速眼动睡眠有序构成,每个周期持续90-110分钟,夜间需完成4-6个完整周期,其中深度睡眠主要集中在前半夜,是生长激素分泌的核心时段,此时身体代谢放缓,能量与营养优先供给生长相关组织。长期压力会显著破坏睡眠周期的完整性,导致浅睡眠占比异常升高、深度睡眠占比大幅降低——正常儿童深度睡眠占比约为25%-30%,而长期高压力儿童降至15%-20%,部分儿童甚至出现深度睡眠碎片化现象,即深度睡眠阶段频繁被浅睡眠或短暂觉醒中断,难以维持稳定的深度睡眠状态。深度睡眠每中断1次,生长激素分泌会随之暂停30-60分钟,且需要30分钟以上的时间才能恢复至中断前的分泌水平,这就像原本连贯的“生长能量供给”被多次切断,难以形成持续的生长支持。例如,深度睡眠阶段出现2次觉醒的儿童,其该阶段生长激素分泌总量较无觉醒儿童减少35%-40%,且生长激素脉冲的连续性被彻底破坏,无法形成高幅度、长时间的分泌高峰,进而影响骨骼与肌肉的生长发育。
同时,长期压力还会导致快速眼动睡眠占比异常升高,进一步压缩深度睡眠时长。
快速眼动睡眠阶段主要与大脑神经功能修复相关,生长激素分泌处于低水平,其占比从正常的20%-25%升高至30%-35%,会使深度睡眠时长每晚减少40-60分钟,直接缩短生长激素“黄金分泌期”的时间窗口。更值得注意的是,睡眠结构紊乱的持续存在,会使生长激素分泌节律与睡眠周期彻底脱节,形成“睡眠与分泌不同步”的状态,即使儿童后续通过调整作息使入睡时间恢复正常,生长激素“黄金分泌期”的节律也需要2-3周才能逐步调整,期间因生长激素不足造成的生长潜力损失,难以通过短期干预快速弥补。
长期压力引发的睡眠连续性破坏,会通过干扰睡眠稳态,削弱生长激素“黄金分泌期”的分泌强度。
睡眠连续性是维持睡眠稳态的关键,长期压力导致的夜间频繁觉醒(觉醒次数>3次每晚),会使睡眠稳态被反复打破,大脑始终处于“半觉醒”的不稳定状态,难以维持稳定且深沉的深度睡眠,进而直接影响生长激素分泌的强度。深度睡眠阶段的生长激素分泌强度与睡眠深度呈正相关,睡眠越深(高振幅δ波占比越高),生长激素分泌幅度越大,对生长的促进作用越强。长期压力导致的睡眠连续性破坏,会使深度睡眠阶段的高振幅δ波占比降低15%-20%,生长激素脉冲幅度也随之降低20%-25%。例如,高振幅δ波占比从60%降至45%的儿童,其生长激素峰值会从28纳克每毫升降至21纳克每毫升,分泌强度显著减弱,原本能高效促进骨骼生长的“生长信号”变得微弱。
此外,睡眠连续性破坏还会影响生长激素分泌的下游效应——生长激素需要在持续稳定的分泌状态下,才能有效促进肝脏合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而分泌频繁中断会导致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合成效率降低18%-22%。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是生长激素发挥作用的“关键载体”,其合成不足会导致即使生长激素分泌总量未大幅减少,促进骨骼生长的生物效应仍会显著削弱,进一步加剧生长迟缓,形成“分泌不足+效应减弱”的双重阻碍。

综上,长期压力通过“延迟黄金分泌期启动”“破坏睡眠结构”“削弱分泌强度”三重相互关联的路径,引发睡眠质量全面恶化,间接切断生长激素“黄金分泌期”。这种间接抑制效应与压力通过皮质醇升高对生长激素产生的直接拮抗作用形成叠加,共同导致儿童生长激素分泌不足、节律紊乱,成为长期压力引发生长迟缓的重要中介机制。因此,在儿童生长发育管理中,改善长期压力儿童的睡眠质量,不仅要帮助其缩短入睡时间,更要通过情绪疏导、规律作息、营造舒适睡眠环境等方式,恢复深度睡眠的完整性与连续性,重建生长激素“黄金分泌期”的稳定性,这是促进其身高增长、弥补生长潜力损失的关键干预方向,也是家长与临床医生在关注营养补充之外,需要重点重视的生长支持环节 。

如何为身高增长营造“低应激”心理环境?
为儿童身高增长营造“低应激”心理环境,需从压力源控制、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家庭支持系统构建三个维度制定科学策略,通过减少外源性压力输入、增强儿童内源性抗压能力、优化外部支持环境,多管齐下降低慢性压力对神经内分泌、生长板功能及营养代谢的负面影响,为生长发育扫清“心理障碍”。临床干预研究通过对数百名学龄儿童的追踪观察发现,科学实施压力管理策略的儿童,其体内应激激素皮质醇水平可降低25%-30%,夜间深度睡眠时长增加15%-20%,生长激素分泌总量提升20%-25%,年均身高增长速率较未干预儿童高0.7-1.0厘米,这些量化数据清晰证实了“低应激”心理环境对身高增长的直接促进作用,也为儿童生长管理提供了“心理干预”的重要依据。

控制外源性压力源是营造“低应激”环境的基础,核心在于根据儿童不同年龄段的心理承受能力与认知发展水平,合理调整学业、社交及家庭层面的压力输入,避免“超出能力范围”的压力累积。
在学业压力管理方面,需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3-6岁幼儿以游戏化学习为主,
通过绘本、积木、角色扮演等方式自然获取知识,每日刻意学习时长不超过30分钟,坚决不强制参与拼音、数学等学科类培训,防止过早引发学习焦虑;
7-12岁学龄儿童需合理规划作业与学习时间,

小学低年级每日课后作业时长控制在1小时内,高年级不超过1.5小时,学校应减少频繁的考试与排名竞争,以“过程性评价”替代“结果性比较”,比如通过课堂表现、作业认真度等维度评价儿童,减少因考试失利、排名靠后引发的自我否定与焦虑情绪。

学校与家庭需建立联动的“学业压力预警机制”,
当儿童出现作业拖延、抵触上学、情绪低落、睡眠质量下降等压力信号时,及时沟通调整学业任务的难度与数量,比如暂时减少作业量、降低学习目标,避免压力持续叠加形成慢性应激。
在家庭压力控制方面,重点在于减少家庭冲突与负面情绪传递,打造和谐稳定的家庭氛围。
长期的家庭冲突(如父母频繁争吵、亲子对抗、家庭成员关系紧张)是儿童慢性压力的主要来源,研究表明,生活在冲突频繁家庭中的儿童,皮质醇水平会持续升高35%-45%,且这种升高状态会贯穿整个童年期。家长需通过积极沟通、情绪自我管控构建和睦的家庭关系,比如在产生矛盾时避开儿童进行冷静协商,避免在孩子面前发泄愤怒、抱怨等负面情绪;同时,要摒弃过度期待与批评式教育,对儿童的评价应聚焦努力过程而非最终结果,用“这次作业比上次认真了很多”“你主动尝试解决问题,很有勇气”等鼓励性语言替代“怎么又没考满分”“这点事都做不好”等绝对化要求,降低儿童因“无法达到父母期待”产生的自我压力。此外,还需注意控制儿童接触负面信息的频率,避免让儿童长期暴露于家庭经济压力、成人社交矛盾、负面新闻等超出其心理承受能力的话题,比如不在孩子面前抱怨“赚钱难”“工作累”,不随意谈论邻里纠纷、职场冲突等内容,减少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培养儿童内源性情绪调节能力,是增强其抗压韧性、减少压力对生长发育影响的关键,这需要根据儿童年龄特点,教授简单易懂、可操作的情绪识别与疏导方法,让儿童在面对压力时能主动“化解”负面情绪。


对于3-6岁的幼儿
可通过绘本阅读、动画视频、角色扮演等方式帮助其认识情绪,比如借助《我的情绪小怪兽》等绘本,让孩子分辨开心、生气、焦虑、难过等不同情绪的表现,再通过玩偶对话、绘画涂鸦等方式引导其表达内心感受,比如让孩子画出“不开心的自己”,并说说为什么不开心,减少因情绪无法表达导致的压力堆积;

对于7-12岁的学龄儿童
则可系统教授简单的情绪调节技巧,如腹式呼吸训练(每分钟6-8次,用鼻子吸气使腹部鼓起,再用嘴巴缓慢呼气)、渐进式肌肉放松(从脚趾开始,依次紧绷再放松身体各部位肌肉),让孩子在面临考试、人际矛盾等压力场景时,能通过这些技巧快速平复情绪,降低皮质醇的急性升高幅度,避免应激反应对生长激素分泌、营养代谢造成干扰。
学校与家庭需共同搭建畅通的“情绪支持渠道”,鼓励儿童主动倾诉压力与烦恼。
家长应每日固定预留15-20分钟“专属亲子时间”,放下手机、工作,专注倾听孩子分享校园生活、朋友交往、情绪体验等,在孩子表达时不急于否定、说教或给出解决方案,而是先给予共情回应,比如“这件事让你觉得很委屈,对吗”“我能感受到你现在很焦虑”,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学校可设立标准化心理辅导室,配备专业心理教师,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当发现儿童出现持续情绪低落、行为异常(如沉默寡言、突然厌学)时,及时提供一对一的专业干预。此外,规律的体育活动是调节情绪、缓解压力的天然“良药”,每日30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如跳绳、游泳、篮球、骑自行车),能促进大脑分泌内啡肽(被称为“愉悦激素”),有效降低皮质醇水平20%-25%,同时还能改善睡眠质量,延长深度睡眠时间,间接维护生长激素分泌的“黄金期”,形成“运动减压—改善睡眠—促进生长”的良性循环,让儿童在释放压力的同时,为身高增长创造有利条件。
优化外部支持系统,需要整合家庭、学校、社区三方资源,为儿童构建全方位、无死角的“低应激”保护网络,让儿童在面临压力时能及时获得外部支持,避免压力持续发酵。
家长需首先提升自身的压力管理能力,学会通过运动、社交、兴趣爱好等方式释放工作与生活中的压力,避免将负面情绪转嫁到儿童身上;同时,通过亲子运动、共同阅读、一起做家务等高质量陪伴活动,增强儿童的心理安全感——心理安全感强的儿童,在面对相同压力时,皮质醇升高幅度较安全感弱的儿童低30%-35%,压力恢复速度也快2-3倍,能更快从应激状态中调整过来。
需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常规教学体系,开设情绪管理、压力应对等课程,让儿童从小学会认识情绪、管理压力;同时,要优化校园氛围,严厉杜绝校园欺凌,减少以成绩为唯一标准的过度竞争,通过组织社团活动、趣味运动会、互助小组等,为儿童提供安全、包容、充满归属感的学习环境。
可联合专业心理机构开展儿童心理健康公益活动,如情绪管理工作坊、亲子关系讲座、压力应对训练营等,为家长与儿童提供免费的专业指导,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育儿方法,教会儿童实用的减压技巧;同时,完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儿童活动中心、户外运动场、亲子阅读角等,为儿童提供释放压力、开展社交活动的空间,让孩子能在户外活动中尽情奔跑、在同伴交往中获得快乐,自然缓解心理压力。通过家庭、学校、社区三方协同的支持系统,儿童在面临压力时,无论是学业上的困难、家庭中的矛盾,还是社交中的烦恼,都能及时获得帮助与疏导,有效减少压力的持续影响,为身高增长营造稳定、健康、充满支持的“低应激”心理环境。

综上,儿童压力管理并非单一环节的努力,而是需要通过“控制压力源、培养调节能力、优化支持系统”三者协同发力,从减少压力输入、增强自身抗压能力、完善外部保护屏障三个层面,形成闭环式的压力干预体系,最大限度降低慢性压力对生长发育的负面影响。只有为儿童营造真正的“低应激”心理环境,才能让其神经内分泌系统保持稳定、生长板功能维持活跃、营养代谢高效运转,充分释放生长潜力,为身高增长提供坚实的心理保障,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未完待续
-
【科普文章】孙燕:何时该看医生?——矮身材的就诊指征
-
【科普文章】孙燕:肠道健康:microbiome(菌群)对生长的影响
-
【科普文章】林士霞:运动促生长:哪些运动最适合矮小儿童?
-
【科普文章】林士霞: 肠道健康:microbiome(菌群)对生长的影响
-
【科普文章】林士霞:情绪与身高:压力如何抑制孩子长高?
-
【科普文章】林士霞:睡眠的魔力:深度睡眠如何刺激生长激素?
-
【科普文章】林士霞:营养与身高:哪些食物真正促进生长?
-
【科普文章】徐旭:体质性发育延迟:晚长型孩子的特点与监测
-
【科普文章】徐旭:病理性矮小:哪些疾病会影响身高?
-
【科普文章】徐旭:遗传VS环境:身高多少由基因决定?
-
【科普文章】徐旭:如何判断孩子是否偏矮?(生长曲线的秘密)
-
【科普文章】徐旭:什么是矮身材?——医学定义与诊断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