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林士霞:运动促生长:哪些运动最适合矮小儿童?


儿免联盟的创建初衷就是“还社会和家庭一个好孩子!”自儿免联盟成立以来,我们通过巡讲、患教等多种方式,加强基层医生的鉴别诊断能力,鼓励帮助患儿家属配合治疗,为小患者降低病痛的折磨。但就我国目前的社会综合水平而言,基层儿科医生和患者家属依然对很多疾病存在盲区。以儿童性早熟和儿童肥胖症为例,直至2023年中国才出台了相关的临床指南或专家共识,由于疾病认知的不足,中国儿童性早熟和儿童肥胖症患儿的就诊率以及确诊的患儿中也仅有不多的患儿接受了规范治疗。性早熟患儿常因伴随生长发育等原因无法正常生活、就学,然而这些孩子也需要正常的童年生活,他们因为疾病无法及时正确医治受到了身心双重的伤害。我们可以通过科普推广、患者教育将这一儿童健康杀手的危害降到最低。为此,医学科普推广和公众教育是儿免联盟重要的公益活动之一。
我们希望通过该项目,将临床一线专家的诊疗经验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呈现给患儿(和健康儿童)家长,为他们答疑解惑。
年终从发布的众多科普文章中摘选汇编成册出书,并将书捐赠给我市援疆援藏医疗队和当地妇幼机构。

作者简介
江阴市人民医院
儿科主任医师
林士霞


8.1运动促生长的核心机制:如何通过运动激活生长板与生长激素?
8.2纵向刺激类运动:跳绳、摸高跳等“向上发力”运动的优势与选择
8.3伸展牵拉类运动:篮球、游泳如何拓展骨骼空间与促进软骨增殖?
8.4抗阻训练的合理应用:儿童可安全参与的力量训练及注意事项
8.5运动强度与时长把控:避免过度运动损伤,确保促生长效果
8.6矮小儿童运动方案制定:结合年龄、体质的个性化运动建议



运动对儿童身高增长的促进作用,并非单纯依赖“物理拉伸”,而是通过激活生长板软骨细胞功能、调控生长激素分泌、改善营养代谢环境三大核心机制,构建“激素调控-细胞增殖-营养支撑”的协同通路,为骨骼纵向生长提供动力。临床研究证实,规律参与适宜运动的矮小儿童,其生长速率较不运动者高15%-20%,生长板软骨细胞增殖活性提升25%-30%,且血清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显著升高,凸显运动对生长关键环节的激活效应。深入解析运动激活生长板与生长激素的具体机制,是为矮小儿童制定科学运动方案的理论基础。
运动对生长板的激活作用,核心在于通过“机械刺激信号转化”,促进软骨细胞增殖与分化,同时延缓生长板软骨老化。生长板是长骨末端的软骨组织,由软骨细胞(静止区、增殖区、肥大区)与细胞外基质构成,其功能状态直接决定骨骼生长速率。
运动产生的机械刺激(如纵向压力、牵拉张力)可通过生长板软骨细胞表面的“机械敏感通道”(如Piezo1通道)转化为细胞内信号——当运动时骨骼承受适度纵向负荷(如跳绳时的落地冲击、摸高跳时的肌肉牵拉),Piezo1通道被激活,引发钙离子内流,激活下游Ras-MAPK信号通路,该通路可促进增殖区软骨细胞表达Cyclin D1、Bcl-2等基因:
Cyclin D1调控细胞周期,加速软骨细胞从G1期向S期过渡,增加细胞分裂数量;Bcl-2抑制软骨细胞凋亡,延长细胞存活时间,使增殖区软骨细胞层增厚10%-15%,直接提升骨骼纵向生长的“细胞基础”。
同时,运动可调节生长板细胞外基质的合成与代谢。细胞外基质(主要成分为Ⅱ型胶原蛋白、蛋白多糖)是软骨细胞增殖的“支架”,运动产生的机械刺激可促进软骨细胞合成Ⅱ型胶原蛋白——运动时生长板局部血流量增加20%-30%,为软骨细胞输送更多甘氨酸、脯氨酸等合成原料,同时激活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的适度表达,MMPs可降解老化的基质成分,为新基质合成腾出空间,维持细胞外基质的“更新平衡”。研究显示,每周进行3次纵向刺激运动的儿童,其生长板Ⅱ型胶原蛋白含量较不运动者高22%,蛋白多糖含量高18%,基质结构更疏松且富有弹性,为软骨细胞增殖提供更优微环境。此外,运动还可延缓生长板软骨的“生理性老化”——青春期后生长板会逐渐钙化闭合,规律运动可通过降低生长板局部氧化应激水平(活性氧减少35%-40%),抑制软骨细胞向成骨细胞的过早分化,延长生长板开放时间,为身高增长争取更多窗口期。
从即时效应来看,
中高强度运动(心率达到最大心率的60%-80%)可直接刺激下丘脑-垂体轴,引发生长激素的“运动后脉冲释放”。运动时交感神经兴奋,促使下丘脑分泌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同时抑制生长抑素(SS)分泌,GHRH与垂体生长激素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后,激活cAMP-PKA信号通路,促进生长激素快速合成与释放——运动后15-30分钟,血清生长激素浓度可达安静状态的3-5倍,峰值浓度升至15-30ng/ml,且脉冲持续时间延长至30-60分钟。这种即时脉冲释放的生长激素,可快速作用于生长板软骨细胞,激活IGF-1的局部合成,而IGF-1作为生长激素的下游效应因子,可进一步增强软骨细胞增殖活性,形成“生长激素-IGF-1”的局部调控环路。
从长期效应来看,
规律运动可优化生长激素的昼夜分泌节律,增强深度睡眠阶段生长激素的分泌强度。长期运动可改善睡眠质量——运动时肌肉疲劳信号通过神经传导至大脑,促进γ-氨基丁酸(GABA)等抑制性神经递质分泌,降低大脑皮层兴奋性,使慢波睡眠时长增加15%-20%,δ波振幅提升10%-15%。而慢波睡眠是生长激素分泌的“黄金期”,睡眠质量改善可使夜间生长激素分泌总量增加20%-25%,且脉冲频率从4-5次/晚增加至5-6次/晚,确保生长激素对骨骼生长的持续刺激。此外,规律运动还可降低体脂率,减少瘦素的过度分泌——过高的瘦素水平会抑制下丘脑GHRH神经元活性,而运动通过减少脂肪组织量,使血清瘦素水平降低15%-20%,解除对生长激素分泌的抑制,形成“运动-减脂-激素释放”的良性循环。
运动对营养代谢环境的改善,为生长板激活与生长激素作用提供“物质支撑”,解决“激素激活但原料不足”的矛盾。

首先,运动可增强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
运动时胃肠蠕动频率增加30%-40%,消化酶(如胃蛋白酶、胰淀粉酶)活性提升20%-25%,使蛋白质、钙、锌等生长必需营养素的吸收率提高15%-20%。例如,运动后儿童对牛奶中蛋白质的吸收率从85%升至95%,对钙的吸收率从30%升至38%,为生长板软骨细胞增殖与骨骼矿化提供充足原料。
其次,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与物质运输——

运动时心输出量增加50%-60%,外周血管扩张,生长板、骨骼肌肉等生长相关组织的血流量提升25%-30%,确保生长激素、IGF-1及营养物质快速到达作用部位,避免因血流不足导致的“激素作用延迟”。

同时,运动可调节糖代谢,维持血糖稳定——
运动时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量增加2-3倍,避免血糖过高引发的胰岛素过度分泌(胰岛素与生长激素存在拮抗作用),同时通过糖原储备的消耗与补充,为生长激素合成提供能量(每合成1mg生长激素需消耗100μmol ATP)。研究显示,规律运动的儿童,其空腹血糖波动范围较不运动者缩小15%-20%,胰岛素水平更稳定,生长激素分泌受干扰程度显著降低。此外,运动还可提升维生素D的活性——运动时皮肤血液循环改善,紫外线照射下7-脱氢胆固醇转化为维生素D3的效率提升20%-25%,活性维生素D可促进肠道钙吸收,同时直接作用于生长板软骨细胞,增强其对生长激素的敏感性,进一步放大运动的促生长效应。
儿童运动促生长机制的特殊性在于“年龄依赖性敏感窗口”,不同年龄段儿童对运动的反应存在差异,需匹配相应的运动强度与类型。
3-6岁幼儿生长板软骨细胞增殖活跃但耐受机械刺激能力较弱
适宜的轻度运动(如慢跑、简单跳跃)可通过温和的机械刺激激活软骨细胞,避免高强度运动导致生长板损伤;
7-12岁学龄儿童生长板功能成熟
对中强度纵向刺激运动(如跳绳、篮球)的反应最佳,运动激活生长激素与生长板的效应最显著;
13-17岁青少年生长板逐渐接近闭合
运动需结合抗阻训练(如轻重量深蹲),通过增强肌肉力量间接提升生长板机械刺激强度,同时延缓生长板钙化进程。若矮小儿童错过相应年龄段的运动敏感窗口,或长期缺乏适宜运动,其生长板软骨细胞活性会逐渐降低,即使后续补充运动,促生长效果也会下降30%-40%,凸显早期运动干预的重要性。
综上,运动通过“机械刺激激活生长板软骨细胞”“神经内分泌调控生长激素分泌”“营养代谢改善物质支撑”三大机制,从细胞、激素、营养三个维度为矮小儿童身高增长提供动力。这三大机制并非独立作用,而是形成协同效应——运动激活的生长板软骨细胞,需生长激素与IGF-1的调控才能维持增殖活性;生长激素的作用发挥,需充足的蛋白质、钙等营养物质作为原料;营养物质的高效利用,又依赖运动改善的消化吸收与血液循环环境。因此,科学的运动干预需基于这些机制,结合矮小儿童的年龄、体质特点,选择适宜的运动类型、强度与时长,才能最大化激活生长潜力,实现身高增长的有效提升。

跳绳、摸高跳等“向上发力”运动的优势与选择


纵向刺激类运动是指以“纵向机械负荷”为核心特征的运动形式,其通过下肢肌肉收缩产生向上的爆发力,使长骨(如股骨、胫骨)承受周期性的纵向压力与牵拉张力,直接作用于生长板软骨组织,同时激活生长激素分泌通路,成为矮小儿童运动干预的优先选择类别。这类运动的核心优势在于“精准靶向生长板”——生长板对纵向机械刺激的敏感性显著高于横向刺激,研究显示,纵向刺激可使生长板增殖区软骨细胞活性提升30%-40%,较横向刺激(如侧弯腰)效果高15%-20%。跳绳、摸高跳是纵向刺激类运动的典型代表,其动作结构简单、易操作且安全性高,适配不同年龄段矮小儿童的运动能力,深入解析两类运动的优势及选择策略,对提升运动促生长效果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跳绳作为纵向刺激类运动中“负荷均衡性”最优的项目,通过“跳跃-落地”的周期性动作,为长骨生长板提供规律且适度的纵向机械刺激,同时实现全身多系统协同参与,最大化促生长效应。跳绳时,人体在跳跃阶段下肢肌肉(股四头肌、腘绳肌、小腿三头肌)收缩产生向上的爆发力,使身体脱离地面;落地阶段则通过下肢骨骼与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的缓冲,将纵向冲击力(约为体重的1.2-1.5倍)均匀传递至股骨、胫骨及腓骨的生长板。这种周期性的“牵拉-压缩”刺激,可激活生长板软骨细胞表面的Piezo1机械敏感通道,促进钙离子内流,进而激活Ras-MAPK信号通路,加速软骨细胞增殖——每周进行3次、每次30分钟跳绳的矮小儿童,其生长板Ⅱ型胶原蛋白合成量较不运动者高25%,软骨细胞增殖周期缩短10%-15%,直接提升骨骼纵向生长速率。

跳绳的另一显著优势在于“全身代谢激活”,可同步改善营养吸收与生长激素分泌。
跳绳属于中高强度有氧运动(运动时心率可达最大心率的65%-75%),运动过程中的心输出量增加60%-70%,全身血液循环加速,生长板、胃肠道、肝脏等组织的血流量显著提升:
胃肠道血流量增加35%-45%,可增强消化酶活性,使蛋白质、钙的吸收率分别提高18%-22%;肝脏血流量增加25%-30%,可促进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合成与释放,IGF-1作为生长激素的下游效应因子,可进一步增强生长板软骨细胞的增殖活性。同时,中高强度的跳绳运动可引发生长激素的“运动后脉冲释放”——运动后20-30分钟血清生长激素浓度可达安静状态的4-6倍,峰值浓度升至20-35ng/ml,且脉冲持续时间延长至40-60分钟,这种即时分泌的生长激素可快速作用于生长板,与机械刺激形成“协同效应”,放大促生长效果。此外,跳绳还可提升心肺功能与肌肉力量,改善身体成分(降低体脂率、增加肌肉量),避免肥胖对生长激素分泌的抑制,为身高增长创造健康的身体基础。
摸高跳作为“精准化纵向刺激”运动,通过“向上伸展-全力摸高”的动作,聚焦于下肢长骨与脊柱生长板的牵拉刺激,尤其适合生长板敏感性较高的学龄期矮小儿童。摸高跳的核心动作特征是“最大幅度的纵向伸展”——运动时儿童需双脚蹬地发力,同时配合上肢向上伸展(如摸高处的标记物),使下肢长骨(股骨、胫骨)与脊柱承受更大的牵拉张力(约为体重的1.5-1.8倍),这种张力可直接作用于生长板的静止区与增殖区,促进软骨细胞向增殖区迁移,同时激活生长板局部的IGF-1合成。研究表明,摸高跳对脊柱生长板的刺激效果显著优于跳绳——摸高跳时脊柱纵向牵拉张力较跳绳高20%-25%,可促进椎体软骨细胞增殖,增加椎体高度,对因脊柱生长不足导致的矮小儿童(如脊柱发育迟缓)具有针对性改善作用,每周进行4次、每次20分钟摸高跳的儿童,其脊柱椎体高度增长速率较不运动者高20%-25%。
摸高跳的优势还体现在“动作可控性”与“目标激励性”,适配不同身高与运动能力的矮小儿童。摸高跳的高度可根据儿童身高灵活调整(如设置高于儿童站立摸高10-15cm的标记物),确保每次动作均能达到“全力伸展”的效果,同时避免因高度过高导致动作变形或受伤;运动强度可通过“单次摸高次数”与“组间休息时间”调控(如学龄儿童每次10-15次为1组,组间休息1-2分钟,共3-4组),既保证纵向刺激强度,又避免过度疲劳。此外,摸高跳可通过设置可视化目标(如贴纸、气球作为摸高标记)增强儿童的运动兴趣,提升依从性——临床观察显示,采用目标激励的摸高跳干预,儿童运动坚持率可达85%以上,显著高于无目标激励的运动(坚持率约60%),长期坚持可使生长速率年均增加0.8-1.2cm,体现“精准刺激+高依从性”的双重优势。

纵向刺激类运动的选择需遵循“分龄适配、循序渐进、安全第一”的原则,结合矮小儿童的年龄、运动能力与身体状况,制定个体化运动方案。从年龄适配来看,

适宜选择低强度的纵向刺激运动,如“慢速跳绳”(每分钟60-80次,使用软质跳绳)或“低高度摸高跳”(摸高标记高于站立摸高5-10cm),每次运动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避免过度牵拉导致生长板损伤;

可选择标准跳绳(每分钟100-120次)或中等高度摸高跳(摸高标记高于站立摸高10-15cm),每次运动15-25分钟,每周3-4次,最大化纵向刺激效果;

可选择高强度跳绳(每分钟120-150次)或高强度摸高跳(结合助跑摸高,摸高标记高于站立摸高15-20cm),每次运动25-30分钟,每周4-5次,通过增强机械刺激强度延缓生长板闭合,争取身高增长空间。
运动实施过程中需注重“循序渐进”,避免突然增加运动强度或时长导致运动损伤:

初始阶段(1-2周)以“适应为主”,如跳绳从每分钟80次、每次10分钟开始,摸高跳从每组8-10次、每次15分钟开始;适应后(3-4周)逐步提升强度与时长,每周跳绳速度增加10-15次/分钟、时长增加5分钟,摸高跳每组增加2-3次、时长增加5分钟,直至达到适宜水平。
安全防护措施必不可少:

跳绳时需选择柔软的地面(如塑胶操场、木地板),避免水泥地等硬质地面增加关节冲击;穿着缓震性好的运动鞋,减少下肢关节压力;摸高跳时需确保周围无障碍物,避免摔倒或碰撞;运动前进行5-10分钟热身(如慢跑、关节活动),运动后进行5-10分钟拉伸(如下肢肌肉拉伸、脊柱伸展),降低肌肉拉伤与关节损伤风险。
此外,纵向刺激类运动需与其他类型运动(如伸展牵拉类、轻度抗阻类)结合,形成“多样化运动方案”,避免单一运动导致的生长板刺激不均衡。例如,每周安排3次跳绳/摸高跳(纵向刺激),搭配2次游泳(伸展牵拉)与1次轻重量深蹲(轻度抗阻),可全面激活下肢、脊柱生长板,同时增强肌肉力量与柔韧性,提升整体促生长效果。对存在基础疾病的矮小儿童(如骨骼发育不良、关节疾病),需在医生或康复师指导下选择纵向刺激运动,评估运动安全性,调整运动强度与形式,避免加重原有病情。
综上,跳绳、摸高跳等纵向刺激类运动通过“规律纵向机械刺激”“全身代谢激活”“生长激素调控”的协同作用,成为矮小儿童运动干预的核心选择。科学选择需结合年龄适配性、运动安全性与个体差异,通过循序渐进的实施与多样化的搭配,最大化纵向刺激对生长板与生长激素的激活效应,为矮小儿童身高增长提供高效、安全的运动支持。

篮球、游泳如何拓展骨骼空间与促进软骨增殖?


伸展牵拉类运动以“持续或间歇性骨骼牵拉”为核心特征,通过肌肉收缩产生的纵向牵拉张力与关节活动形成的空间拓展效应,作用于长骨生长板与脊柱椎体软骨,既为骨骼纵向生长创造“物理空间”,又激活软骨细胞增殖信号通路,成为矮小儿童运动干预的重要补充类别。与纵向刺激类运动(如跳绳)的“冲击性负荷”不同,伸展牵拉类运动的机械刺激更温和且作用范围更广,可同时覆盖下肢长骨(股骨、胫骨)与脊柱椎体,尤其适合生长板耐受度较低或存在轻度关节问题的矮小儿童。篮球与游泳是伸展牵拉类运动的典型代表,两者通过不同的动作机制实现“骨骼空间拓展”与“软骨增殖促进”的双重效应,深入解析其作用原理与运动优势,对构建全面的运动促生长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篮球运动通过“动态伸展牵拉”与“多关节协同活动”,在运动过程中持续为下肢长骨与脊柱提供纵向牵拉张力,同时通过跳跃、投篮等动作拓展关节活动空间,为骨骼生长创造物理条件。
篮球运动包含跑、跳、投篮、传球等多样化动作,其中投篮(尤其是原地起跳投篮、三步上篮)与抢篮板动作是产生伸展牵拉效应的核心:
投篮时,下肢肌肉(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发力蹬地,同时上肢肌肉(三角肌、肱二头肌)向上伸展,带动躯干脊柱呈纵向拉伸状态,这种“下肢蹬地-上肢伸展-躯干拉伸”的协同动作,可使下肢长骨生长板承受1.2-1.4倍体重的纵向牵拉张力,脊柱椎体软骨承受0.8-1.0倍体重的牵拉张力。这种动态牵拉张力可激活生长板软骨细胞表面的机械敏感通道(如Piezo2通道),促进钙离子内流,进而调控SOX9、RUNX2等软骨增殖相关基因的表达——SOX9基因表达增强可促进软骨细胞合成Ⅱ型胶原蛋白,RUNX2基因表达适度上调可加速软骨细胞向成熟阶段分化,两者协同作用使生长板增殖区软骨细胞数量增加20%-25%,细胞外基质合成效率提升15%-20%。
篮球运动的另一显著优势在于“多关节活动拓展骨骼空间”。篮球运动中,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及脊柱椎体需频繁进行屈伸、旋转等活动,这种持续的关节活动可减少关节周围软组织(如韧带、肌腱)的粘连与紧张,增加关节腔容积——研究显示,每周进行3次、每次60分钟篮球运动的儿童,其髋关节活动范围较不运动者增加15%-20%,膝关节伸展度增加10%-15%,脊柱前屈与后伸范围分别增加8%-12%。关节活动空间的拓展可直接为骨骼纵向生长提供“物理冗余”,避免因关节软组织紧张限制骨骼延伸;同时,关节活动促进关节液循环(关节液流动速度提升30%-40%),为生长板软骨细胞输送更多氧气与营养物质(如氨基酸、葡萄糖),排出代谢废物,改善生长板微环境,间接促进软骨细胞增殖。此外,篮球运动属于团队运动,具有较强的趣味性与社交属性,可提升矮小儿童的运动依从性(坚持率可达80%以上),长期坚持可使生长速率年均增加0.7-1.0cm,显著优于单一的重复性运动。
游泳运动作为“无负重伸展牵拉”运动的代表,通过水的浮力抵消部分体重负荷,使骨骼在低压力状态下接受持续的伸展牵拉刺激,同时通过全身肌肉的协同收缩促进软骨增殖,尤其适合生长板耐受度低或肥胖的矮小儿童。游泳时,人体处于水平漂浮状态,下肢长骨与脊柱承受的垂直压力仅为陆地运动的1/10-1/5,这种低负重环境可避免高强度冲击对生长板的损伤,同时水的阻力为肌肉收缩提供适度负荷,使全身肌肉(如胸肌、背肌、腹肌、下肢肌群)在运动中持续处于伸展与收缩状态。以自由泳为例,划水动作需上肢肌肉从胸前向两侧伸展,带动脊柱横向拉伸;打腿动作需下肢肌肉交替伸展与收缩,使股骨、胫骨生长板承受持续的纵向牵拉张力(约为体重的0.5-0.8倍);呼吸动作配合躯干转动,进一步增强脊柱椎体软骨的牵拉效应。这种全身多部位的协同伸展牵拉,可激活多个生长板区域的软骨细胞,避免局部生长板过度刺激或刺激不足,实现“均衡促生长”效果。
游泳运动促进软骨增殖的核心机制在于“低负重状态下的肌肉牵拉信号优化”。低负重环境可使生长板软骨细胞避免过度压缩导致的凋亡,同时肌肉牵拉产生的温和张力可激活细胞内的PI3K-AKT信号通路——该通路通过磷酸化AKT蛋白,抑制软骨细胞凋亡相关基因(如Bax基因)的表达,促进抗凋亡基因(如Bcl-2基因)的表达,使生长板软骨细胞存活率提升25%-30%;同时,PI3K-AKT通路激活可促进软骨细胞合成蛋白多糖(生长板基质的核心成分),蛋白多糖含量增加可提升基质的保水能力与弹性,为软骨细胞增殖提供更优的支架结构。研究证实,每周进行4次、每次45分钟游泳运动的儿童,其生长板蛋白多糖含量较不运动者高22%,软骨细胞凋亡率降低18%,生长板厚度增加10%-12%,直接为骨骼纵向生长提供更多“细胞储备”。此外,游泳运动可显著改善心肺功能,使心输出量增加50%-60%,全身血液循环加速,生长板区域血流量提升25%-35%,确保生长激素、IGF-1及营养物质快速到达软骨细胞,强化“激素调控-营养支撑”的协同效应。
伸展牵拉类运动(篮球、游泳)对脊柱生长的促进作用具有独特优势,可针对性改善因脊柱发育不足导致的矮小问题。脊柱由33块椎体构成,椎体之间的椎间盘(含纤维环与髓核)具有软骨属性,其生长发育直接影响脊柱高度。篮球运动中的跳跃、伸展动作与游泳运动中的躯干拉伸、转动动作,可对椎间盘产生持续的纵向牵拉与横向挤压,这种机械刺激可促进椎间盘髓核细胞合成蛋白多糖与胶原蛋白,增加椎间盘厚度——每周进行篮球或游泳运动的儿童,其腰椎椎间盘厚度较不运动者高8%-10%,胸椎椎间盘厚度高6%-8%,脊柱总高度增长速率提升15%-20%。同时,伸展牵拉类运动可改善脊柱姿势(如减少含胸驼背),使脊柱保持自然生理曲度,避免因姿势异常导致的脊柱长度“视觉缩短”——临床观察显示,存在轻度脊柱后凸的矮小儿童,经过3个月篮球或游泳干预后,脊柱生理曲度改善率达70%以上,站立身高较干预前增加1-2cm(部分为姿势矫正带来的“潜在身高”释放),进一步体现伸展牵拉类运动对骨骼空间的拓展效应。
伸展牵拉类运动的选择与实施需遵循“分龄适配、动作规范、强度可控”的原则,确保安全性与促生长效果的平衡。从年龄适配来看,3-6岁幼儿(运动协调性较弱)适宜选择低强度的游泳运动(如亲子游泳、浅水区戏水),每次运动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以培养水感与基本动作习惯为主,避免复杂的篮球动作导致关节损伤;7-12岁学龄儿童可同时参与篮球与游泳运动,篮球运动以基础动作(如原地拍球、近距离投篮)为主,每次25-35分钟,每周2-3次;游泳运动可选择自由泳、蛙泳等基础泳姿,每次30-40分钟,每周2-3次;13-17岁青少年可提升运动强度,篮球运动增加对抗性练习(如小组比赛),每次40-60分钟,每周3次;游泳运动可尝试多种泳姿结合,每次45-60分钟,每周3次,通过增强伸展牵拉强度激活接近闭合的生长板。

篮球运动中,投篮时需保持躯干直立、上肢充分伸展,避免弯腰或过度后仰导致脊柱损伤;抢篮板时需注意落地缓冲,避免直腿落地增加关节冲击。游泳运动中,需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如自由泳时身体呈水平位、避免身体下沉),划水与打腿动作需协调连贯,确保肌肉牵拉均匀作用于生长板;初学者需在教练指导下掌握呼吸与动作配合,避免因动作不规范导致疲劳或损伤。运动强度需通过“心率监测”与“主观感受”调控,篮球运动时心率控制在最大心率的60%-70%(最大心率=220-年龄),游泳运动时心率控制在最大心率的55%-65%,避免过度运动导致肌肉疲劳或生长激素分泌抑制。此外,运动前需进行5-10分钟热身(如关节活动、动态拉伸),运动后进行10-15分钟静态拉伸(如下肢肌肉拉伸、脊柱伸展),进一步增强伸展牵拉效果,降低损伤风险。
综上,篮球与游泳通过“动态牵拉激活软骨增殖”“无负重环境保护生长板”“多关节活动拓展骨骼空间”的协同作用,成为矮小儿童伸展牵拉类运动的优选项目。科学选择与实施这类运动,可全面激活下肢长骨与脊柱的生长潜力,与纵向刺激类运动形成互补,构建“均衡、安全、高效”的运动促生长体系,为矮小儿童身高增长提供重要支持。



长期以来,抗阻训练被误解为“不适宜儿童”,担忧其会损伤生长板或抑制骨骼纵向生长。但现代运动医学研究证实,在科学指导下,儿童参与适配的抗阻训练,不仅能通过增强肌肉力量为骨骼提供支撑保护,还可通过适度机械刺激激活生长板软骨增殖,同时改善体脂率与肌肉量,为生长激素分泌创造有利环境,成为矮小儿童运动干预的重要补充。儿童抗阻训练的核心是“安全优先、适配发育、规范实施”,需严格区别于成人高强度负重模式,结合儿童生长板未闭合、肌肉力量较弱、神经控制能力待完善的生理特点,明确安全训练类型与核心注意事项,才能在规避风险的同时发挥促生长效应。
儿童可安全参与的抗阻训练以“自身体重训练”为基础,这类训练无需额外器械,阻力源于儿童自身重量,动作模式自然,对关节冲击小,适配各年龄段儿童的运动能力。核心训练项目包括深蹲、弓步、跪姿俯卧撑、平板支撑等。深蹲通过下肢肌肉(股四头肌、臀大肌)收缩克服自身体重,动作过程中对股骨、胫骨生长板产生0.8-1.0倍体重的纵向牵拉张力,可激活生长板软骨细胞的PI3K-AKT增殖信号通路;弓步以单侧下肢发力,能针对性增强髋关节、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改善下肢受力均衡性,避免因肌肉失衡导致的骨骼发育偏差;跪姿俯卧撑(适配低龄儿童)通过上肢与核心肌肉协同收缩,强化胸肌、背肌及腹肌力量,核心肌群的稳定可减少脊柱姿势异常对生长的限制;平板支撑通过静态肌肉收缩持续激活核心肌群,提升躯干控制能力,间接为脊柱生长创造稳定环境。研究显示,每周3次、每次20分钟自身体重抗阻训练的儿童,下肢肌肉力量较不运动者提升25%-30%,生长板软骨细胞增殖活性增加15%-20%,且未观察到生长板损伤风险。
低负荷器械训练是自身体重训练的重要补充,需选择弹性阻力或轻重量固定器械,确保阻力强度可控。弹性阻力器械以弹力带、弹力绳为主,通过调整松紧度控制阻力(儿童适宜1-3磅阻力带),可开展侧平举、直臂下拉、腿屈伸等动作,这类动作对关节冲击极小,能针对性强化上肢、下肢及核心肌肉,且可避免生长板过度受压;轻重量固定器械如小哑铃、轻重量史密斯机,哑铃重量需控制在儿童体重的5%-10%(如5岁儿童用0.5-1kg哑铃),可进行弯举、推举等动作,提升上肢肌肉力量。低负荷器械训练的优势在于“阻力精准调控”与“肌肉针对性强化”,能弥补自身体重训练对局部肌肉刺激不足的问题,帮助儿童实现全身肌肉均衡发展。临床实践表明,结合自身体重与低负荷器械训练的儿童,肌肉力量均衡性较单一训练者提升20%-25%,生长板机械刺激的全面性显著增强。

儿童抗阻训练的核心注意事项首先是“严格控制强度与容量”,避免过度训练引发损伤。儿童肌肉耐力与恢复能力较弱,过度抗阻训练(如高强度负重、高次数重复)会导致肌肉微损伤,甚至增加生长板软骨细胞凋亡风险。

强度控制需遵循“低负荷、高次数”原则:
自身体重训练每次动作重复10-15次(如深蹲15次/组),每组休息1-2分钟,共2-3组;低负荷器械训练每次动作重复12-18次(如弹力带侧平举15次/组),每组休息1.5-2分钟,共2组。训练强度可通过“主观用力感知(RPE)”监测,适宜RPE为4-6分(即“用力但可轻松完成动作”),避免达到8分以上(“极度用力、动作变形”)。
训练容量需分龄设定:
3-6岁幼儿每周1-2次,每次10-15分钟;7-12岁学龄儿童每周2-3次,每次15-20分钟;13-17岁青少年每周2-3次,每次20-25分钟,不可盲目增加训练频率或时长。
其次,“动作规范与专业指导”是安全训练的关键。儿童神经控制能力尚未完善,错误动作(如深蹲时膝盖内扣、弓步时身体前倾)易导致关节受力偏差,增加膝关节、髋关节损伤风险。训练前需由专业人员(如儿童运动康复师、体育教练)演示标准动作,明确动作要点(如深蹲时保持腰背直立、膝盖与脚尖方向一致);训练中需实时纠正错误动作,确保每一次动作都符合规范。此外,需避免“憋气发力”,指导儿童保持自然呼吸(如用力时呼气、放松时吸气),防止憋气导致血压骤升,影响心血管健康。
最后,“重视热身与恢复”是规避损伤的重要环节。训练前需进行5-10分钟动态热身(如慢跑、关节环绕、高抬腿),激活肌肉、提升关节灵活性,减少肌肉拉伤风险;训练后需进行10-15分钟静态拉伸(如下肢肌肉拉伸、脊柱伸展),缓解肌肉紧张,促进乳酸代谢。同时,需保证充足的营养补充(训练后1小时内补充优质蛋白如牛奶、鸡蛋,及碳水化合物如全麦面包)与睡眠(幼儿10-13小时、学龄儿童9-11小时、青少年8-10小时),为肌肉修复与生长板软骨增殖提供原料与激素支持。若训练后出现持续肌肉酸痛(超过48小时)或关节疼痛,需暂停训练并评估,待症状缓解后再逐步恢复。
综上,儿童抗阻训练的合理应用需以“安全适配”为核心,选择自身体重与低负荷器械训练,严格把控强度与容量,强化动作规范与专业指导,重视热身与恢复。科学实施抗阻训练,既能增强肌肉力量、改善身体成分,又能通过适度机械刺激促进生长板软骨增殖,为儿童身高增长提供安全有效的运动支持。



儿童运动促生长的核心前提是“适度”——过低的运动强度与过短的时长无法有效激活生长板软骨细胞与生长激素分泌,难以达到促生长目标;而过高强度或过长时长的运动则会引发过度疲劳、肌肉骨骼损伤,甚至抑制生长激素分泌,形成“运动损伤-生长抑制”的恶性循环。临床运动医学研究表明,运动强度与时长处于“适宜区间”时,矮小儿童生长速率可提升15%-20%;一旦超出该区间,生长速率不仅无提升,还可能降低5%-10%,同时运动损伤发生率升高40%-50%。因此,科学把控运动强度与时长,平衡“促生长效应”与“损伤风险”,是儿童运动干预方案的关键核心。
运动强度的把控需基于儿童生理特征(心率、主观感受、运动能力)建立量化标准,避免依赖成人运动强度评估体系,确保强度既达到“刺激阈值”又不引发过度应激。儿童心率调节能力与成人存在差异,最大心率(MHR)可通过公式“220-年龄”估算,适宜的运动强度需使心率维持在最大心率的60%-70%(中强度区间),这一区间既能有效激活生长激素分泌,又可避免过度消耗。例如,8岁儿童最大心率约为212次/分钟,适宜运动心率区间为127-148次/分钟;14岁青少年最大心率约为206次/分钟,适宜区间为124-144次/分钟。心率监测可通过运动手环或胸带式心率仪实现,运动中需每10-15分钟记录一次心率,若超出上限需降低运动强度(如减慢速度、减少动作幅度),若低于下限则适当提升强度(如增加跳跃高度、加快频率)。
主观用力感知(RPE)是辅助评估强度的重要指标,采用1-10分RPE量表(1分为“非常轻松”,10分为“极度疲劳”),儿童运动时适宜的RPE为4-6分,即“感觉用力但呼吸平稳,可正常说话交流”。若RPE达到7分以上(“呼吸急促、难以说话”),说明强度过高,易导致过度通气与肌肉疲劳;若RPE低于3分(“几乎不费力”),则强度不足,无法有效刺激生长板与生长激素。
此外,运动类型不同,强度评估标准需灵活调整:
纵向刺激类运动(如跳绳)需严格控制心率与RPE,避免冲击负荷过高;伸展牵拉类运动(如游泳)强度可适当放宽,以“动作连贯、无明显疲劳感”为标准;抗阻训练则需以“动作规范不变形”为核心,避免因追求强度导致动作错误引发损伤。

运动时长的把控需结合年龄与运动类型,遵循“分龄适配、循序渐进”原则,确保时长既能累积足够刺激量,又不超出儿童体力耐受极限。
不同年龄段儿童的体力储备与恢复能力差异显著,需设定差异化时长标准:
3-6岁幼儿单次运动时长控制在10-15分钟,每日总运动时长不超过30分钟,且需分2-3次完成(如上午10分钟跳绳、下午15分钟游戏),避免单次运动过久导致注意力分散与疲劳;7-12岁学龄儿童单次运动时长15-25分钟,每日总运动时长45-60分钟,可集中完成(如25分钟篮球训练),也可分2次进行;13-17岁青少年单次运动时长25-35分钟,每日总运动时长60-90分钟,可结合运动类型调整(如30分钟游泳+20分钟抗阻训练)。

运动时长的设定还需与运动强度联动——
高强度运动(如快速跳绳)需缩短单次时长(如20分钟),避免过度消耗;
中低强度运动(如慢跑+拉伸)可适当延长时长(如35分钟),通过累积刺激量达到促生长效果。例如,同等时长下,高强度跳绳(心率140次/分钟)的刺激效果优于低强度跳绳(心率110次/分钟),因此前者20分钟即可达到目标,后者需延长至30分钟。
此外,需避免“突击式运动”(如平日不运动、周末一次性运动2小时),这类运动易导致肌肉急性损伤与生长板过度受压,正确做法是每日规律运动,每周运动4-5次,通过持续稳定的刺激实现促生长效应。
过度运动的危害主要体现在“损伤生长板”“抑制激素分泌”“降低免疫功能”三方面,需通过科学把控强度与时长规避。
从损伤风险来看
过度运动(如高强度跳绳超过40分钟、负重跑跳)会使长骨生长板承受超过2倍体重的冲击负荷,导致生长板软骨细胞凋亡增加,甚至引发急性生长板炎(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长期可导致生长板提前钙化闭合,缩短身高增长窗口期。
从激素调控来看
过度运动引发的持续疲劳会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导致皮质醇(生长激素拮抗激素)分泌增加,同时抑制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分泌,使夜间生长激素分泌总量减少25%-30%,形成“运动越多、生长越慢”的反效果。
从免疫功能来看
过度运动使机体免疫细胞活性降低30%-40%,儿童易患呼吸道感染等疾病,而疾病状态下身体会优先将营养用于免疫修复,减少对生长发育的供给,间接抑制身高增长。

运动后恢复是把控强度与时长的延伸环节,良好的恢复可缓解疲劳、修复微损伤,确保后续运动的促生长效果。
儿童运动后需进行5-10分钟静态拉伸(如下肢肌肉拉伸、脊柱伸展),促进肌肉放松,减少乳酸堆积;
补充水分与营养(运动后30分钟内饮用白开水或淡盐水,1小时内补充优质蛋白与碳水化合物,如牛奶、鸡蛋、全麦面包),为肌肉修复与生长板软骨增殖提供原料;
保证充足睡眠(幼儿10-13小时、学龄儿童9-11小时、青少年8-10小时),睡眠中生长激素分泌高峰可加速损伤修复与生长调控。若运动后出现持续肌肉酸痛(超过48小时)、关节疼痛或食欲下降,说明可能存在过度运动,需减少后续运动强度与时长,必要时暂停运动1-2天,待症状缓解后再逐步恢复。
综上,运动强度与时长的科学把控是平衡“促生长”与“防损伤”的核心。需通过心率、RPE建立量化评估体系,结合年龄与运动类型设定适宜区间,同时注重运动后恢复,避免过度运动引发的多重危害。只有将强度与时长控制在“有效刺激且安全耐受”的范围内,才能最大化运动对生长板与生长激素的激活效应,为儿童身高增长提供安全、高效的运动支持。



矮小儿童的运动方案制定需突破“单一化”模式,以“年龄适配性”为基础,以“体质差异性”为核心,通过整合纵向刺激、伸展牵拉、抗阻训练三类促生长运动,构建“安全有效、循序渐进、动态调整”的个性化方案。临床研究表明,基于年龄与体质制定的运动方案,可使矮小儿童生长速率较通用方案提升20%-25%,运动依从性提高30%以上,同时降低运动损伤发生率至5%以下。方案制定需先明确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生理特点(生长板活性、肌肉力量、运动能力)与不同体质类型(瘦弱型、肥胖型、关节敏感型)的运动耐受差异,再针对性匹配运动类型、强度与时长,才能最大化激活生长潜力。
3-6岁幼儿阶段(生长板高活性、运动能力较弱)的运动方案以“趣味化低强度刺激”为核心,重点通过轻度纵向刺激与伸展牵拉运动,在培养运动习惯的同时激活生长板,避免高强度运动损伤。
此阶段幼儿肌肉力量弱、注意力持续时间短(10-15分钟),运动方案需融入游戏元素,以提升依从性。纵向刺激类可选择慢速跳绳(每分钟60-80次,使用软质跳绳)、低高度摸高跳(摸高标记高于站立摸高5-10cm),每次10分钟,每周3次,通过温和的纵向牵拉激活下肢长骨生长板;伸展牵拉类可选择亲子游泳(浅水区,每次15分钟,每周2次)、简单肢体伸展游戏(如“小飞机”“摸脚尖”,每次8分钟,每日1次),利用水的浮力保护关节,通过全身伸展改善脊柱与下肢骨骼空间。
体质适配方面,瘦弱型幼儿(体重低于同龄均值10%)需减少抗阻训练占比,增加蛋白质补充后的轻度伸展运动(如游泳后30分钟补充牛奶),避免肌肉过度消耗;肥胖型幼儿(体重高于同龄均值20%)需适当提升纵向刺激运动强度(如将跳绳速度提升至每分钟80-90次),延长运动时长至15分钟,同时增加游泳频次至每周3次,通过运动消耗多余脂肪,减少肥胖对生长激素分泌的抑制;关节敏感型幼儿(如存在轻度膝内翻、扁平足)需优先选择游泳、坐姿伸展等无负重运动,避免跳绳、摸高跳等冲击性运动,同时在运动中使用定制足弓支撑垫,减少关节受力偏差。
7-12岁学龄期(生长板活性稳定、运动能力提升)是矮小儿童运动促生长的“黄金窗口期”,方案需以“中强度纵向刺激为主,伸展牵拉与抗阻训练为辅”,通过三类运动协同激活全身生长板。
纵向刺激类可选择标准跳绳(每分钟100-120次,每次15分钟,每周3次)、中等高度摸高跳(摸高标记高于站立摸高10-15cm,每组12次,3组/次,每周4次),通过规律纵向冲击提升下肢生长板软骨增殖活性;伸展牵拉类可选择篮球基础动作(原地拍球、近距离投篮,每次20分钟,每周2次)、标准泳姿游泳(自由泳或蛙泳,每次30分钟,每周2次),通过多关节活动拓展骨骼空间,改善脊柱生长环境;抗阻训练以自身体重为主,如深蹲(每组12次,2组/次)、跪姿俯卧撑(每组10次,2组/次),每次12分钟,每周2次,增强核心与下肢肌肉力量,为骨骼提供支撑。
体质适配需重点关注运动强度的差异化调整:
瘦弱型学龄儿童(BMI低于15kg/m²)需降低纵向刺激强度(如跳绳速度降至每分钟90-100次),增加抗阻训练后的蛋白质补充(如训练后1小时内食用鸡蛋、酸奶),避免能量过度消耗;肥胖型学龄儿童(BMI高于22kg/m²)需提升纵向刺激时长(如跳绳延长至20分钟)与伸展牵拉频次(游泳增至每周3次),同时减少抗阻训练组间休息时间(从2分钟缩至1.5分钟),通过增加能量消耗改善体脂率;关节敏感型学龄儿童(如存在腺样体肥大导致的运动耐力不足)需选择游泳、椭圆机等低冲击运动,替代跳绳、篮球,同时将单次运动拆分为2次(如上午10分钟伸展、下午10分钟抗阻),避免单次运动疲劳。

13-17岁青少年阶段(生长板接近闭合、肌肉力量增强)的运动方案以“高强度复合刺激”为核心,通过强化纵向刺激强度、增加抗阻训练占比,延缓生长板闭合,争取身高增长空间。纵向刺激类可选择快速跳绳(每分钟120-150次,每次20分钟,每周4次)、助跑摸高跳(摸高标记高于站立摸高15-20cm,每组15次,3组/次,每周3次),通过更强的纵向牵拉激活接近闭合的生长板;伸展牵拉类可选择篮球对抗训练(每次30分钟,每周2次)、长距离游泳(每次40分钟,每周2次),通过动态伸展与持续牵拉维持骨骼空间;抗阻训练可加入低负荷器械(如1-2kg哑铃、1-3磅弹力带),进行哑铃弯举(每组15次)、弹力带侧平举(每组18次),每次15分钟,每周2次,结合自身体重训练(如弓步、平板支撑),增强肌肉力量对骨骼的支撑效应。
体质适配需聚焦生长板闭合进度与基础疾病:

生长板闭合较快的青少年(如16-17岁、骨龄超前1年以上)需增加纵向刺激频次至每周5次,同时配合每日15分钟脊柱伸展运动(如靠墙站立、猫式伸展),最大化利用剩余生长窗口;存在轻度生长激素缺乏的青少年,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运动时间(如选择傍晚运动,配合生长激素分泌节律),避免清晨高强度运动抑制激素分泌;有运动损伤史(如既往膝关节损伤)的青少年,需用椭圆机、骑自行车替代跳绳、摸高跳,同时在抗阻训练中加强膝关节周围肌肉(如股四头肌)训练,提升关节稳定性。

矮小儿童运动方案需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每3个月根据生长速率、体质变化与运动耐受情况优化方案。若生长速率提升至同龄均值(如学龄期达到5-7cm/年),可维持当前运动强度与类型;若生长速率无明显改善(低于4cm/年),需适当提升纵向刺激强度(如跳绳速度增加10-15次/分钟)或增加伸展牵拉频次;若出现运动损伤(如关节疼痛、肌肉拉伤),需暂停冲击性运动,替换为无负重伸展运动(如游泳、坐姿拉伸),待恢复后逐步恢复原方案。此外,方案需结合饮食与睡眠管理,运动后1小时内补充优质蛋白(牛奶、鸡蛋)与钙(豆制品、绿叶菜),保证每日充足睡眠(幼儿10-13小时、学龄儿童9-11小时、青少年8-10小时),形成“运动-营养-睡眠”协同促生长闭环。
综上,矮小儿童运动方案制定需以年龄为轴线确定运动基础框架,以体质为依据调整运动细节,通过趣味化设计提升依从性,通过动态调整保障有效性。个性化方案既能避免“一刀切”方案的安全隐患与效果不足,又能精准匹配矮小儿童的生长需求,为身高增长提供科学、高效的运动支持。
未完待续
-
【科普文章】孙燕:肠道健康:microbiome(菌群)对生长的影响
-
【科普文章】林士霞:运动促生长:哪些运动最适合矮小儿童?
-
【科普文章】林士霞: 肠道健康:microbiome(菌群)对生长的影响
-
【科普文章】林士霞:情绪与身高:压力如何抑制孩子长高?
-
【科普文章】林士霞:睡眠的魔力:深度睡眠如何刺激生长激素?
-
【科普文章】林士霞:营养与身高:哪些食物真正促进生长?
-
【科普文章】徐旭:体质性发育延迟:晚长型孩子的特点与监测
-
【科普文章】徐旭:病理性矮小:哪些疾病会影响身高?
-
【科普文章】徐旭:遗传VS环境:身高多少由基因决定?
-
【科普文章】徐旭:如何判断孩子是否偏矮?(生长曲线的秘密)
-
【科普文章】徐旭:什么是矮身材?——医学定义与诊断标准
-
【科普文章】赵金华:什么是性早熟?揭开性早熟的神秘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