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

010-63561161

基金会动态 > 医学科普 > 正文

【科普文章】王琼瑾:其他药物治疗(如甲状腺素、性激素抑制剂等)

儿童免疫与健康联盟2025年度儿童生长发育及儿童营养管理公众教育公益项目
儿童生长发育科普

儿免联盟的创建初衷就是“还社会和家庭一个好孩子!”自儿免联盟成立以来,我们通过巡讲、患教等多种方式,加强基层医生的鉴别诊断能力,鼓励帮助患儿家属配合治疗,为小患者降低病痛的折磨。但就我国目前的社会综合水平而言,基层儿科医生和患者家属依然对很多疾病存在盲区。以儿童性早熟和儿童肥胖症为例,直至2023年中国才出台了相关的临床指南或专家共识,由于疾病认知的不足,中国儿童性早熟和儿童肥胖症患儿的就诊率以及确诊的患儿中也仅有不多的患儿接受了规范治疗。性早熟患儿常因伴随生长发育等原因无法正常生活、就学,然而这些孩子也需要正常的童年生活,他们因为疾病无法及时正确医治受到了身心双重的伤害。我们可以通过科普推广、患者教育将这一儿童健康杀手的危害降到最低。为此,医学科普推广和公众教育是儿免联盟重要的公益活动之一。

我们希望通过该项目,将临床一线专家的诊疗经验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呈现给患儿(和健康儿童)家长,为他们答疑解惑。

年终从发布的众多科普文章中摘选汇编成册出书,并将书捐赠给我市援疆援藏医疗队和当地妇幼机构。

作者简介

扬州大学附属医院

儿科主任医师

王琼瑾

第十四章(上)
其他药物治疗(如甲状腺素、性激素抑制剂等)

14.1甲状腺素替代治疗:重塑生长动力的关键手段

14.2性激素抑制剂:延缓骨龄闭合的生长 “调节器”

14.3其他辅助药物治疗:多维度助力生长潜能释放

14.1甲状腺素替代治疗:
重塑生长动力的关键手段

甲状腺素在儿童生长发育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其分泌不足引发的甲状腺功能减退是导致矮小症的重要病因之一。对于这类患儿而言,甲状腺素替代治疗并非简单的激素补充,而是通过精准调控激素水平,重新激活骨骼与机体的生长潜能,堪称矮小症治疗中“四两拨千斤”的关键手段。甲状腺激素如同生长发育的“引擎”,不仅直接作用于骨骼生长,还对神经系统发育、新陈代谢等诸多方面产生深远影响,其缺乏造成的损害往往是多系统、多维度的,这也凸显了及时、规范治疗的重要性。

从生理机制来看,甲状腺激素通过与细胞核内的甲状腺激素受体结合,直接参与生长激素轴的调节。它能促进生长激素基因的表达,增强生长激素对靶器官的作用,同时加速软骨细胞的增殖与分化,推动长骨生长。在骨骼生长板中,甲状腺激素可刺激软骨细胞的成熟与钙化,为骨骼的纵向生长提供动力。当甲状腺功能减退时,这一系列生理过程陷入停滞,患儿不仅身高增长迟缓,还可能伴随骨龄落后、代谢率下降等问题。临床数据显示,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儿若未及时治疗,每年身高增长可较正常儿童减少3-5厘米,且骨龄滞后可达2年以上。更值得注意的是,甲状腺激素对神经系统发育的影响在胎儿期和婴幼儿期尤为关键,此时激素缺乏可能导致脑发育不全,进而影响孩子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这种损害一旦形成,往往难以逆转。

甲状腺素替代治疗的核心在于“精准替代”。

目前临床常用药物为左甲状腺素钠,其剂量需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甲状腺功能指标进行个体化调整。新生儿期确诊的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儿,初始剂量通常为每日10-15μg/kg,目的是快速将血清甲状腺素(T4)水平提升至正常范围,因为新生儿期是神经系统发育的关键窗口期,及时纠正激素缺乏可最大程度减少脑损伤。对于早产儿或低体重儿,剂量调整需更为谨慎,医生会根据其身体发育状况逐步增加,避免因剂量过大对脆弱的身体造成负担。儿童期发病者则需从每日2-5μg/kg 开始,逐步递增至维持剂量,这个过程需要密切监测孩子的生长指标和激素水平,找到最适合个体的剂量。治疗过程中,需定期监测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和游离T4水平,一般初始治疗后每2-4周复查一次,达标后可延长至每3-6个月复查,确保TSH维持在正常低限,游离T4处于正常高限,以此实现最佳生长促进效果。这种精准监测和调整,就像为孩子的生长 “掌舵”,确保其沿着正常的轨道前行。

治疗时机的选择直接影响预后。

研究表明,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儿在出生后1个月内启动治疗,80%以上可实现正常的身高发育和智力水平;若延迟至3个月后治疗,身高追赶生长的效果将大打折扣,且可能遗留不可逆的智力损害。这就要求临床医生结合新生儿筛查结果(我国已将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纳入新生儿筛查项目)和临床表现,尽早明确诊断并启动治疗。新生儿筛查为早期发现疾病提供了有力保障,通过足跟血检测TSH水平,可在孩子出现明显症状前就发现异常,为早期干预争取时间。对于儿童期发病的甲状腺功能减退,一旦通过甲状腺功能检查(如TSH升高、T4降低)确诊,也应立即开始替代治疗,避免骨骼发育进一步滞后。此时,孩子的骨骼生长还有一定的追赶空间,但拖延时间越长,骨龄落后越严重,追赶生长的难度也越大。

治疗过程中需警惕药物过量或不足的风险。

剂量不足时,患儿生长迟缓、怕冷、便秘等症状无改善,TSH 持续升高,甲状腺功能减退的状态未得到纠正,生长发育会继续受到抑制。而剂量过大则可能引发心悸、多汗、烦躁、骨龄超前等不良反应,反而影响最终身高。骨龄超前意味着骨骼的生长周期缩短,会提前耗尽生长潜能,导致孩子成年后身高不理想。因此,家长需严格遵医嘱给药,不可擅自调整剂量,并密切观察孩子的生长速度、情绪状态及生理反应,及时向医生反馈。此外,甲状腺素与某些药物(如铁剂、钙剂)存在相互作用,可能影响吸收,服用时需间隔4小时以上。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还应注意孩子的饮食均衡,虽然甲状腺素替代治疗不受饮食中碘摄入的直接影响,但合理的碘摄入对于甲状腺的整体功能维护仍有一定意义。

甲状腺功能减退性矮小症作为儿童生长发育领域的常见病症,规范治疗对患儿生长潜力的挖掘至关重要。长期随访数据清晰表明,科学的甲状腺素替代治疗能为患儿生长带来显著改善——治疗前,这类患儿年生长速度普遍不足4厘米,远低于正常儿童水平,且常伴随明显的骨龄滞后,严重影响生长节奏;而经过规范治疗后,年生长速度可稳步提升至6-8厘米,骨龄与实际年龄的差距也会逐渐缩小,为后续生长发育奠定良好基础。

不过,治疗效果并非整齐划一,而是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

这与多个关键因素密切相关。


发病年龄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若患儿在生长发育关键期(如婴幼儿期、学龄前期)发病且未及时干预,可能对骨骼发育造成更深远影响,后续追赶难度相对较大;


治疗前身高落后程度也不容忽视,落后越多,实现理想身高追赶所需的时间和治疗调整空间往往更大;


此外,是否合并其他疾病(如营养不良、慢性肾病等)也会干扰治疗效果,增加治疗复杂性。

在临床治疗中,部分患儿可能同时存在生长激素缺乏的情况。对于这类患儿,单纯的甲状腺素替代治疗难以达到最佳效果,通常需要在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后,进一步联合生长激素治疗。这是因为甲状腺激素能为生长激素发挥作用营造良好的生理环境,二者协同作用可更有效地促进骨骼软骨细胞增殖、加速骨骼生长,帮助患儿更快缩小身高差距,实现更理想的生长目标。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家长的耐心与配合尤为关键。儿童生长发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身高改善并非一蹴而就,短期内很难看到显著变化,需要家长带领孩子长期坚持规范治疗和定期随访。每次随访时,医生会根据孩子的生长速率、身高变化、骨龄进展以及甲状腺功能指标等,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如优化甲状腺素剂量、评估是否需要启动生长激素治疗等)。只有家长与医生保持密切沟通、严格遵医嘱执行治疗计划,才能让孩子始终处于最佳治疗条件下,逐步追赶正常生长节奏,最终实现理想的生长发育状态。

14.2性激素抑制剂:
延缓骨龄闭合的生长“调节器”

性早熟引发的矮小症本质是青春期提前启动导致骨骼生长周期缩短,而性激素抑制剂通过精准调控性激素水平,延缓骨骺闭合速度,为患儿争取更多生长时间,成为这类矮小症治疗的重要“调节器”。其作用机制并非直接促进生长,而是通过延长生长窗口,让患儿在青春期获得更充分的生长空间。这种治疗方式就像为提前起跑的孩子按下“减速键”,避免其过早耗尽生长潜能,从而在合理的生长周期内实现理想身高。

性早熟患儿由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提前激活,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脉冲分泌频率增加,促使性腺分泌过多雌激素(女性)或睾酮(男性)。这些性激素一方面加速生长速度(出现“早长”现象),另一方面促使骨骺提前钙化闭合,导致生长期过早结束。从生理角度来看,青春期正常启动时,性激素的分泌会遵循一定的时间节律,与生长激素协同作用,推动骨骼生长与成熟。但性早熟患儿的这一过程被打乱,性激素的提前大量分泌就像给骨骼生长 “踩了油门”,虽然短期内身高增长迅速,却让骨骺提前进入闭合倒计时。临床数据显示,中枢性性早熟女孩若未治疗,成年终身高可能较遗传靶身高低5-10厘米,男孩则低更多。这是因为女孩青春期通常持续4-5年,而性早熟患儿的青春期可能缩短至 2-3年,生长时间的减少直接影响最终身高。性激素抑制剂(如 GnRH 激动剂)通过与垂体 GnRH 受体结合,初始短暂刺激后持续抑制促性腺激素分泌,从而减少性激素合成,实现延缓骨龄进展的目的。这种抑制作用具有可逆性,停药后性腺轴功能可逐渐恢复,保证了治疗的安全性和可控性。

目前临床常用的性激素抑制剂为GnRH激动剂,如曲普瑞林、亮丙瑞林等,均为长效制剂,通过肌肉注射给药,每月一次或每3个月一次。长效制剂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治疗的依从性,避免了每日给药的繁琐,也减少了药物浓度波动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治疗起始剂量需根据患儿体重计算,如曲普瑞林每次3.75mg(适用于体重≥20kg者),体重较轻者可适当减量。对于青春期发育进展较快的患儿,医生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增加剂量,以确保对性腺轴的有效抑制。治疗过程中需定期监测性发育指标(如女孩乳房大小、男孩睾丸容积)、性激素水平(如雌二醇、睾酮)及骨龄变化,一般每3-6个月评估一次。理想的治疗效果应表现为第二性征发育停滞或退缩,骨龄年增长速度控制在小于1岁,生长速度维持在每年5-7厘米。在监测过程中,骨龄的变化是评估治疗效果的核心指标之一,若骨龄增长速度超过1岁/年,可能提示药物剂量不足,需要及时调整。

治疗时机的选择对预后至关重要。

研究表明,在骨龄尚未明显超前(女孩骨龄<11岁,男孩骨龄<12岁)时启动治疗,患儿成年终身高改善更显著。这是因为此时骨骺尚未出现严重的提前闭合,仍有较大的生长潜力可供挖掘。若骨龄已超前2岁以上,骨骺闭合程度较高,治疗效果则大打折扣。例如,一名8岁女孩骨龄已达12岁,此时即使使用性激素抑制剂,也难以显著延长生长周期,成年终身高改善可能仅为2-3厘米。因此,临床医生需结合患儿年龄、骨龄、生长速度及性发育程度综合判断,对于骨龄超前但生长速度尚可的患儿,可密切观察暂不治疗,定期复查骨龄和生长指标;对于骨龄超前且生长速度开始下降者,则需及时干预,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此外,治疗时机的选择还需考虑患儿的心理状态,性早熟可能导致患儿出现与年龄不符的性发育特征,引发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及时治疗不仅能改善身高,还有助于维护患儿的心理健康。

治疗过程中需关注生长速度的变化。

部分患儿在治疗初期可能出现生长速度下降(从治疗前的每年8-10厘米降至5厘米以下),这是由于性激素对生长的刺激作用被抑制所致。这种生长速度的下降通常是暂时的,随着身体对治疗的适应,多数患儿在后续治疗中生长速度会逐渐稳定。但对于生长速度持续低于4厘米 / 年、预测成年身高仍明显落后者,联合生长激素治疗是有效的解决方案,可使年生长速度提升2-3厘米。联合治疗时,需严格掌握适应症,一般适用于生长激素分泌不足或生长潜力较差的患儿,且需在医生的严密监测下进行。此外,长期使用GnRH激动剂可能影响骨密度,这是因为性激素对骨骼的矿化具有重要作用,其分泌被抑制可能导致骨密度降低。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定期监测骨密度指标,必要时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以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

停药时机通常选择在骨龄达到女孩11-12岁、男孩12-13岁时,此时骨骺尚未完全闭合,停药后青春期可自然进展,患儿仍能获得一定的生长空间。停药的判断不仅依据骨龄,还需考虑患儿的实际年龄、生长速度及预测成年身高。若患儿停药时骨龄已接近成年骨龄,即使实际年龄较小,也可考虑停药,避免过度治疗。停药后需继续监测生长速度和性发育情况,多数患儿在停药后6-12个月内出现月经初潮(女孩)或睾丸增大(男孩),生长速度在短期内回升后逐渐进入青春期生长后期。这一阶段的监测有助于评估最终成年身高,并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青春期发育异常。

总之,性激素抑制剂在性早熟引发的矮小症治疗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其应用需要精准把握治疗时机、剂量调整和停药节点,同时密切关注治疗过程中的生长变化和潜在风险,通过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帮助患儿最大限度地改善成年终身高,同时保障其身心健康。

14.3其他辅助药物治疗:
多维度助力生长潜能释放

矮小症的治疗并非单一药物的“独角戏”,对于合并营养代谢异常、慢性疾病或遗传综合征的患儿,辅以维生素D、钙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等药物,可从多个维度改善生长环境,协同提升治疗效果。这些辅助药物虽不直接针对矮小症核心病因,却能通过纠正病理状态,为生长激素等主要治疗药物“铺路搭桥”。就像建造高楼,主药是钢筋骨架,辅助药物则是填充的水泥和砖石,只有相互配合,才能搭建起稳固的生长“大厦”。

维生素D与钙剂的联合应用在骨骼健康中发挥基础作用。维生素D通过促进肠道钙吸收和肾脏钙重吸收,维持血钙磷平衡,为骨骼矿化提供原料;钙剂则是骨骼的主要构成成分,缺乏时会导致骨密度降低、骨骼脆弱。从生理链条来看,维生素D需经过肝脏和肾脏的活化,才能转化为具有活性的形式发挥作用,这个过程一旦受阻,即使摄入足量钙剂,也难以被骨骼有效利用。对于慢性肾病、炎症性肠病等导致维生素D活化障碍或钙吸收不良的患儿,单纯补充钙剂效果有限,需同时补充活性维生素D(如骨化三醇)。

临床推荐剂量为:

维生素D每日400-600IU(普通儿童),活性维生素D每日0.25-0.5μg(慢性肾病患儿);钙剂每日元素钙500-800mg,分2-3次服用。治疗过程中需监测血钙、血磷及25-羟维生素D水平,避免过量导致高钙血症或肾结石。例如,慢性肾病患儿由于肾脏功能受损,维生素D活化受阻,容易出现肾性骨病,此时补充骨化三醇可直接参与钙磷代谢调节,配合钙剂使用能有效预防骨骼畸形,为生长激素发挥作用提供健康的骨骼基础。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制剂适用于生长激素不敏感综合征(如Laron 综合征)患儿。

这类患儿由于生长激素受体缺陷,无法有效利用内源性生长激素,导致IGF-1合成不足,表现为严重矮小、生长激素水平正常或升高。就像钥匙和锁的关系,生长激素是钥匙,受体是锁,锁出了问题,钥匙再好也无法打开生长的大门,而IGF-1则相当于绕过锁直接启动生长机制的备用钥匙。IGF-1通过直接作用于软骨细胞,促进骨骺生长,其治疗剂量需根据体重计算,初始剂量为每日40-80μg/kg,分早晚两次皮下注射。治疗后可使患儿年生长速度从2-3厘米提升至8-10厘米,但需注意监测低血糖(IGF-1可能增强胰岛素敏感性)、颅内高压等不良反应,定期进行眼底检查和头颅 MRI 监测。临床实践中,对于生长激素治疗无效的 Laron 综合征患儿,IGF-1制剂能显著改善其生长状况,但需长期坚持治疗,且治疗效果与开始治疗的年龄密切相关,越早干预,最终身高改善越明显。


对于合并营养不良的矮小症患儿,
营养支持药物可改善生长基础。

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如乳糜泻、炎症性肠病)患儿常存在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除调整饮食结构外,可补充氨基酸制剂(如必需氨基酸混合液)、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及消化酶制剂(如胰酶)。氨基酸是合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营养不良患儿体内氨基酸储备不足,会直接影响生长激素的合成与作用;而肠道菌群失衡则会进一步加剧营养吸收障碍,形成恶性循环。氨基酸制剂每日剂量为0.5-1g/kg,分3次随餐服用,有助于纠正负氮平衡;益生菌(如双歧杆菌、乳酸菌)可改善肠道吸收功能,减少炎症反应。临床研究显示,营养状况改善后,患儿对生长激素的敏感性可提升15%-20%,生长速度显著加快。例如,乳糜泻患儿因肠道黏膜受损,无法正常吸收麸质蛋白,导致营养摄入不足,在采用无麸质饮食的同时,补充消化酶和益生菌,能快速修复肠道功能,为生长激素治疗创造有利条件。

针对遗传代谢性矮小症的
特异性药物正在逐步应用于临床。

例如,软骨发育不全患儿因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FGFR3)基因突变导致长骨生长受限,新型 FGFR3抑制剂(如Vosoritide)通过阻断 FGFR3的过度激活,可促进软骨细胞增殖,临床试验显示其能使患儿年生长速度增加1-2厘米。这种靶向治疗就像精准打击病因的“导弹”,相比传统治疗更具针对性。此外,对于 Prader-Willi综合征患儿,生长激素治疗同时联合食欲抑制剂(如二甲双胍),可改善肥胖相关代谢异常,避免体重过快增长影响生长效果。Prader-Willi 综合征患儿常因 hypothalamus 功能异常出现食欲亢进,若不加以控制,肥胖会导致生长激素敏感性下降,削弱治疗效果,联合用药能实现“控重”与“促长”的双重目标。


辅助药物治疗需遵循“个体化”原则,
根据患儿具体病因和合并症制定方案。

例如,特纳综合征患儿除生长激素治疗外,常需补充雌激素(青春期后)以促进第二性征发育和骨骼成熟;慢性心脏病患儿在改善心功能的同时,补充铁剂纠正贫血,可提升组织氧供,改善生长状态。治疗过程中需定期评估药物协同效果,及时调整剂量或停药,避免不必要的药物暴露。每一个患儿的身体状况都是独特的,这种独特性不仅体现在病因和合并症的差异上,还反映在基础身体机能、对药物的代谢能力以及生长潜力等多个维度。有的患儿可能对某种辅助药物代谢较快,常规剂量难以达到预期疗效;有的患儿则可能存在药物过敏风险,需要避开特定成分;还有的患儿因基础疾病(如肝肾功能较弱),对药物的耐受性较低,需严格控制剂量。

因此,辅助药物的选择和使用必须量身定制。医生需综合评估患儿的年龄、体重、骨龄进展、甲状腺功能指标,以及是否存在其他基础疾病(如免疫缺陷、代谢异常等),甚至要考虑患儿的生活习惯对药物吸收的影响。比如,部分患儿若同时服用影响药物吸收的营养补充剂,医生需调整辅助药物的服用时间或剂量。只有这样精准适配的用药方案,才能在最大程度降低药物不良反应风险(如避免过量用药导致的内分泌紊乱、肝肾功能负担加重等)的同时,充分发挥药物的协同作用,助力患儿提升生长速率,实现最大的生长收益。也唯有如此,才能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科学治疗的助力下,避开治疗弯路,向着理想身高稳步迈进,减少因不当用药带来的生长阻碍。

未完待续

动态推荐
  • 【科普文章】王琼瑾:家庭营养计划:一日三餐如何优化
  • 【科普文章】王琼瑾:中医调理:针灸、推拿是否有帮助
  • 【科普文章】孙燕:其他药物治疗(下)(如甲状腺素、性激素抑制剂等)
  • 【科普文章】王琼瑾:其他药物治疗(如甲状腺素、性激素抑制剂等)
  • 【科普文章】孙燕:骨龄检测:预测未来身高的科学依据
  • 【科普文章】孙燕:生长激素治疗:适用人群、效果与风险
  • 【科普文章】孙燕:何时该看医生?——矮身材的就诊指征
  • 【科普文章】孙燕:肠道健康:microbiome(菌群)对生长的影响
  • 【科普文章】林士霞:运动促生长:哪些运动最适合矮小儿童?
  • 【科普文章】林士霞: 肠道健康:microbiome(菌群)对生长的影响
  • 【科普文章】林士霞:情绪与身高:压力如何抑制孩子长高?
  • 【科普文章】林士霞:睡眠的魔力:深度睡眠如何刺激生长激素?